【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經濟部水利署從堤防、防洪工程,轉向關注河川生態,推動從水泥到綠意的生態革命。
 記者蔡宗儒/攝影
經濟部水利署從堤防、防洪工程,轉向關注河川生態,推動從水泥到綠意的生態革命。 記者蔡宗儒/攝影

生態保育不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國土規劃與工程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水利工作的方向也正悄悄改變。在河川密布、雨量豐沛的台灣,如何在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兼顧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成為水利單位面對的重要課題。

從民國91年開始,水利署便著手推動全國性的「河川情勢調查」,以科學方法長期觀察河川環境,蒐集寶貴資料,逐步建立全國性的生態資料庫。這不只是調查,更是一場串連全台、累積資料、建立制度的長期工程。

本專題將從三個角度深入解析,帶讀者深入了解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專題一〈從工程到生態,開啟水治理新時代〉;專題二〈科學調查為基,推動生態工程革新〉;專題三〈從治水到識水,共築水域永續未來〉。這不僅是人與水的對話,更開啟人與河川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過去提到經濟部水利署,多半聯想到堤防建設、防洪工程,然而現在的水利署,早已悄悄展開一場生態革命——他們不只管水,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揭開水利署河川生態調查背後的綠色革命,驚訝地發現:水利工程不再只是堤防與水泥,早已從水泥到生態綠意,這不禁令人好奇:

河川生態調查是怎麼開始的?

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長張廣智表示,水利署自91年起推動河川情勢調查,至今已累積逾22萬筆生態資料,打造出台灣水域生態的黃金資料庫。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長張廣智表示,水利署自91年起推動河川情勢調查,至今已累積逾22萬筆生態資料,打造出台灣水域生態的黃金資料庫。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張廣智表示,生態保育意識興起後,怎麼在做工程的同時,也保護生態?成了社會對水利署的新期待。

從民國91年起,水利署參考日本做法,開始推動「河川情勢調查」,目的就是全面了解河川生態現況,包括植物、魚類、昆蟲等。

第一輪調查從全台26條主要河川開始,到了103年完成。接下來從104年開始進行第二輪,至111年已累積超過22萬筆生態資料,堪稱台灣水域生態資料的黃金庫。

250個「河川生態哨站」每3年一次健康檢查

全台設立250個固定樣站,每三年進行一次「河川健康檢查」,監測魚蝦昆蟲並繪製生態敏感地圖,協助工程避開關鍵生態區。圖為其中一個固定樣站,位於三峽河醒心橋旁。
 記者蔡宗儒/攝影
全台設立250個固定樣站,每三年進行一次「河川健康檢查」,監測魚蝦昆蟲並繪製生態敏感地圖,協助工程避開關鍵生態區。圖為其中一個固定樣站,位於三峽河醒心橋旁。 記者蔡宗儒/攝影

張廣智分署長說:「為了長期追蹤水域變化,水利署在民國111年依據行政院核定的『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110~115年)』,設立了全台250個固定樣站。」

這些樣站就像是「河川的健康檢查哨」,每三年就會進行一次生態監測,內容包括魚類、蝦蟹、水生昆蟲等,並繪製「生態敏感情報地圖」,讓工程規劃能避開關鍵生態區。

工程避開生態區:雙贏非口號

生態調查成決策依據,水利工程從此兼顧防洪與保育。圖為筏子溪護岸工程。
 記者陳靖宜/攝影
生態調查成決策依據,水利工程從此兼顧防洪與保育。圖為筏子溪護岸工程。 記者陳靖宜/攝影

張廣智表示,這些調查不只是為了數據好看,而是實際拿來用在河川治理的決策中。比如:當要蓋堤防、疏浚河道時,透過先前的生態調查資料,就能知道該區是否有珍貴棲地或敏感物種,再依據現況設計出能「減輕、縮小、迴避或補償」的措施,達到「工程+生態」雙贏。

接軌永續,河川治理也能很環保

水利署推動河川生態調查,不只為了防洪安全,更希望讓河川成為兼顧水域健康與生物多樣性的友善空間,走向「工程+生態共榮」的新角色。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水利署推動河川生態調查,不只為了防洪安全,更希望讓河川成為兼顧水域健康與生物多樣性的友善空間,走向「工程+生態共榮」的新角色。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水利署希望這樣的生態調查工作,也是在響應「台灣永續發展目標」,尤其是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水域健康。未來,不只要讓水流得順、洪水不來,更希望河川成為生物共存的友善空間。

張廣智強調:「一條河,不只是水流而已。」從過去重視「防洪優先」,到現在「生態共榮」,水利署的角色已經悄悄轉變。

這條轉型之路雖然不容易,但每一次調查、每一筆資料,都是讓河川更健康、讓人與自然共生的踏實一步。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

  • 報導一: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 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 報導三:
    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 延伸閱讀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四】接不接管都有人罵,社會溝通帶來新的可能性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四】接不接管都有人罵,社會溝通帶來新的可能性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三】再生水、沼氣發電,污水處理也能創造新價值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三】再生水、沼氣發電,污水處理也能創造新價值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