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三】再生水、沼氣發電,污水處理也能創造新價值

面對極端氣候與水資源壓力,台灣正以再生水利用作為氣候調適的關鍵解方。污水處理廠升級為「再生水中心」,不僅減少缺水風險,更推動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讓水資源治理邁向韌性轉型。圖為台中文山水資源回收中心。
 記者蔡宗儒/攝影
面對極端氣候與水資源壓力,台灣正以再生水利用作為氣候調適的關鍵解方。污水處理廠升級為「再生水中心」,不僅減少缺水風險,更推動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讓水資源治理邁向韌性轉型。圖為台中文山水資源回收中心。 記者蔡宗儒/攝影

極端氣候加劇、水資源日益緊張,再生水的利用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目前台灣已推動將傳統污水處理廠升級為「水資源回收中心」,甚至再進化為具備再利用功能的「再生水中心」。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侯嘉洪表示,台灣成功推動再生水、將黑水變藍金,在國際上堪稱典範。他舉例,日本、韓國官員曾經參訪台灣的安平、永康、臨海、鳳山等再生水廠,都對台灣展現的成果感到驚艷。

關鍵之一在於企業的參與。侯嘉洪提到,「韓國和台灣的水價都很便宜,韓國的再生水推不起來,主要因為企業不願花比較貴的價格去買水,台灣則是因為有高科技業願意投入基礎建設。」像台積電一滴水可重複使用3.5次或甚至更多次,已是全球標竿,「台灣在這方面做得很極致」。

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莊順興指出,台灣的西部走廊是工業區最密集的地方,再生水供應成為關鍵資源。「當水能賣錢,就會有資金投入,污水處理廠也能夠營運得更好,真正實現『化廢為寶』。」

高雄市自2013年起推動再生水,將污水淨化後再供應給中鋼及臨海工業區等產業用戶。未來更將提供高科技產業使用,須符合更嚴格的水質標準,展現城市在循環用水與永續發展上的積極作為。圖為高雄鳳山水資源中心。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高雄市自2013年起推動再生水,將污水淨化後再供應給中鋼及臨海工業區等產業用戶。未來更將提供高科技產業使用,須符合更嚴格的水質標準,展現城市在循環用水與永續發展上的積極作為。圖為高雄鳳山水資源中心。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以高雄市為例,自2013年起配合中央政策開始推動再生水,主要供應產業用戶,如中鋼與臨海工業區用戶接受與自來水相當的水質,每度售價約22元;而未來台積電使用高純度再生水,則需符合22項水質標準,每度可售至40元。

「我們高雄沒有水庫,僅靠高屏溪抽水來支撐民生用水,發展再生水是必要的。」高雄市水利局副局長梁錦淵說。

莊順興認為,未來應進一步推動再生水的多元使用模式,包括湖泊補水、地下水回灌、防止海水入侵等,擴展再生水的應用價值。

台北民生廠建置全國首座6.6公里環狀管網與智慧取水站,未來將提供再生水,便利社區與工地取用,推廣水資源循環應用。
 記者蔡宗儒/攝影
台北民生廠建置全國首座6.6公里環狀管網與智慧取水站,未來將提供再生水,便利社區與工地取用,推廣水資源循環應用。 記者蔡宗儒/攝影

台北市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處長程培嘉分享,目前內湖與迪化廠每日約產3萬噸再生水,供市府清洗道路、公園灌溉、工地沖洗,並配送至七所鄰近學校,「這是讓孩子們從小了解水資源循環的重要方式」。

今年7月完工的民生廠周邊更建置了全國首座6.6公里環狀管網與智慧取水站,方便社區與工地就近取用。因為再生水要推廣,不只是水質要好,更要「方便取得」,讓大家願意用。

桃園楊梅系統率先在全台導入農業灌溉再生水,種出減碳稻米「碳吉米」,收成優於河川水灌溉且化肥用量大減,並成功取得商標與通路。
 記者蔡宗儒/攝影
桃園楊梅系統率先在全台導入農業灌溉再生水,種出減碳稻米「碳吉米」,收成優於河川水灌溉且化肥用量大減,並成功取得商標與通路。 記者蔡宗儒/攝影

桃園市在推動再生水方面也獲得侯嘉洪的肯定。他認為,桃園雖缺乏高科技業帶動需求,卻主動推廣多元使用,例如農業灌溉與中水回收,更積極媒合一般工業用戶,展現高度企圖心。

桃園市水務局副局長李金靖指出,桃園的楊梅系統是全台首例導入農業灌溉再生水的案例,原試辦面積3.4公頃,已擴增至30公頃,種植減碳概念稻米「碳吉米」。「農民發現收成比用河川水好,而且化肥用量大減,我們還幫忙申請商標、打通通路。」他說。

根據內政部國土署的統計資料,台灣去(2024)年每日供應16.42萬噸再生水,用於高科技廠62,400CMD、一般工業10,980 CMD、其他回收水90,181 CMD,以及農灌使用11CMD。〔註:CMD,指的是「每日立方米」(Cubic Meter per Day),表示每天的用水或廢水排放量。〕

桃園龜山水資源處理中心導入永豐餘沼氣發電技術,將污水處理轉化為高純度沼氣,每立方沼氣可發3.5度電,並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售電,為淨零與循環經濟提供示範。
 記者蔡宗儒/攝影
桃園龜山水資源處理中心導入永豐餘沼氣發電技術,將污水處理轉化為高純度沼氣,每立方沼氣可發3.5度電,並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售電,為淨零與循環經濟提供示範。 記者蔡宗儒/攝影

侯嘉洪進一步說明,沼氣發電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位於北部地區的八里、淡水、龜山等地污水處理廠皆積極規劃。他解釋,北部地區因接管率高、水質穩定、污泥濃度夠高等,較適合發展沼氣發電。

「這個方向其實是邁向碳中和廠的做法。」侯嘉洪說,目前日本已將約50%的沼氣用於污水處理廠自用發電,台灣若能比照辦理,不僅做到「化廢為能」,也能強化污水處理廠的自給自足能力。不過他也坦言:「經濟效益上還是要再平衡,量太小,效益就會變差。」

隨著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壓力增加,莊順興強調科技導入的重要性。他指出:「再生水要做到RO等級,是用電換水,AI技術可以幫助管理能源耗損,讓處理更有效率。」

目前雖尚未普遍實施AI監控系統,但「設定節能指標、強化競爭機制」已成為再生水處理廠的重要發展方向,並逐步引入低碳思維。

即便面對財政與人力資源限制,侯嘉洪仍對未來保持審慎樂觀。他說:「我們從零開始,反而可以導入最新的技術。」例如台灣導入膜氧傳輸生物膜反應器(MABR)等新型生物處理技術、減少氨氮與曝氣需求、提升能源效率等,皆有機會走在亞洲國家前面,成為「後發先至」的典範。

侯嘉洪強調:「台灣還有很多可以突破的地方,再生水、沼氣發電、AI管理、生物處理技術等,這些都是讓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

  •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三】再生水、沼氣發電,污水處理也能創造新價值
  • 延伸閱讀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四】接不接管都有人罵,社會溝通帶來新的可能性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四】接不接管都有人罵,社會溝通帶來新的可能性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