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水利署翻轉「水泥思維」,讓防洪與生態不再對立。極端氣候下,治水工程正走向「以自然為本」,在確保防災的同時,盡量降低對環境干擾,甚至創造新的棲地,實現防洪與生態的雙贏。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水利署翻轉「水泥思維」,讓防洪與生態不再對立。極端氣候下,治水工程正走向「以自然為本」,在確保防災的同時,盡量降低對環境干擾,甚至創造新的棲地,實現防洪與生態的雙贏。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水利工程 VS. 生態保育,會有衝突嗎?

在極端氣候越來越常見、水資源挑戰不斷的今天,「防洪」與「生態保育」不再是對立的選項。水利署正努力打破傳統印象,讓河川治理從「水泥思維」走向「永續共生」,打造出既能防災、又能保護生態的新模式。

水利規劃分署長張廣智說:「過去,水利工程為了保護人類安全,往往需要開挖河道、建堤整治,但這些動作也可能對自然生態造成傷害。特別是在推動重大工程時,常與農政、生態單位在目標上出現不一致。」

但現在不一樣了——水利署正努力從衝突走向協調,用「以自然為本」的方式做工程,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的干擾,甚至創造新的棲地環境。

經典案例:疏濬+保育,讓大漢溪變得更好!

浮洲人工濕地原本因陸化與水源不足,逐漸失去淨化功能。透過大漢溪疏濬工程,水利署將河道恢復至感潮高度,不僅讓濕地重獲生機、提升生態多樣性,還清除早年非法垃圾,成為國際認證的自然工程示範案例。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浮洲人工濕地原本因陸化與水源不足,逐漸失去淨化功能。透過大漢溪疏濬工程,水利署將河道恢復至感潮高度,不僅讓濕地重獲生機、提升生態多樣性,還清除早年非法垃圾,成為國際認證的自然工程示範案例。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在新北市大漢溪板橋段,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從109年開始推動一項大型疏濬工程,原意是為了拓寬狹窄河道、降低洪水風險,保護70多萬人口安全。

張廣智說:「但這段河道剛好與三個人工濕地重疊(浮洲、打鳥埤、城林),引發了會不會破壞濕地的擔憂?」水利署開始主動與生態團體、學者和各政府機關展開密集溝通。

「結果發現:原本濕地因陸化嚴重、水源減少,已經快無法發揮淨化功能,還需要大量抽水才能維持,既耗電又不自然。」張廣智說,「藉由這次的工程,反而讓河道回到感潮高度,創造出更自然的感潮濕地,恢復水質淨化功能、生態多樣性也跟著提升,還意外清出早年非法填埋的垃圾,大幅改善水質與空氣品質。」

這個成功案例,成為國際認證的示範,被收錄進美國陸軍工程師團的「自然工程圖冊」。

從硬體治水,到「藍綠共生」的河川治理

水利署推動《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邁向水利治理「永續轉型」。計畫強調藍綠網絡、生態修復與自然工法,翻轉傳統以防洪為主的思維,讓治水策略從硬體工程進化為兼顧氣候調適與生態共榮的藍綠治理。圖為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長張廣智。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水利署推動《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邁向水利治理「永續轉型」。計畫強調藍綠網絡、生態修復與自然工法,翻轉傳統以防洪為主的思維,讓治水策略從硬體工程進化為兼顧氣候調適與生態共榮的藍綠治理。圖為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長張廣智。 記者蔡宗儒/攝影

張廣智表示,《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110至115年)是水利治理邁向「永續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該計畫核心在於突破傳統工程思維,重點包括:整合水利建設與生態保育、推動結合河川與綠地的「藍綠網絡」、導入自然工法(如感潮濕地與綠堤),並強化跨部會與跨領域的協作機制。

未來,水利署不再只是做硬體工程的單位,而是朝向更全面的「藍綠治理」發展,他說:「下一階段(116至121年計畫),水利署將進一步扮演推動水環境永續的關鍵推手,工作重點將從傳統的防洪治理,擴展至氣候調適與生態修復,全面升級治水視野與策略。」

為了讓台灣的水環境更永續、更有韌性,水利署將從四大方向著手,進一步升級治水策略:

1.系統性治理

不是只顧一條河,而是整體看整個流域!資料、部會、空間規劃一起整合,讓決策更有科學依據。

2.生態友善工程

打造河川旁的生態廊道,讓人與自然可以和平共處,不只是防洪,還能保育生態。

3.公私一起來參與

讓民眾、社區都能加入治水行動,也讓政府治理更透明、更有共識。

4.支持淨零碳排

推動低碳工法、自然解方(NbS),一起邁向 2050 淨零排放目標!

張廣智表示,河川不只是水流而已,它是城市的生命線、生態的家園、水資源的未來——而水利署,正努力讓這一切都共融並存。

從民國91年起累積的27萬筆河川生態資料,成為河川健康把脈奠定關鍵基礎,「這些資料是評估指標的分析基礎,指引預算與工程調整方向。」

目前,第二輪生態調查持續進行中,「除了與第一輪比對觀察物種的變化,還引入更多樣的調查方法(如網捕法、籠具法),找出調查努力量的換算關係,提升調查科學性與準確度。」張廣智說。

為了永續活化,「我們把第一輪所採集,約3,799瓶的樣本,全部捐贈給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讓這些標本可以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

從治水單位到環境守門人,水利署正以行動翻轉角色,透過生態調查為流域健康把脈,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未來,水利署的角色將不再只是工程單位,而更像是一位「生態治理總指揮」,跨域整合、系統思考,引領台灣邁向永續發展與環境韌性的關鍵推手。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

  • 報導一: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 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 報導三:
    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 延伸閱讀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四】接不接管都有人罵,社會溝通帶來新的可能性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四】接不接管都有人罵,社會溝通帶來新的可能性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三】再生水、沼氣發電,污水處理也能創造新價值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三】再生水、沼氣發電,污水處理也能創造新價值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