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外來種綠鬣蜥繁殖能力強,屏東一處樹林有綠鬣蜥出沒,移除達人到場抓捕。記者劉學聖/攝影
外來種綠鬣蜥繁殖能力強,屏東一處樹林有綠鬣蜥出沒,移除達人到場抓捕。記者劉學聖/攝影

蕭明堂是屏東縣政府委託的綠鬣蜥移除高手,他察覺樹上有多隻綠鬣蜥,迅速瞄準後射出魚鏢,命中其中一隻,他趕緊收線,並用套索將綠鬣蜥制伏後,再用膠帶纏繞雙腿和嘴巴,其他綠鬣蜥則四處竄逃。

這是移除團隊的日常。蕭明堂說,綠鬣蜥對農民影響大,常有農民對他哭訴紅豆剛長的嫩芽被綠鬣蜥吃掉,「一隻一年可以吃掉一分地,來十隻,一年心血就白費了」。農民在地瓜園捕獲滿嘴地瓜葉的綠鬣蜥,也是絲瓜棚裡的常客。

二○一九年全國捕捉綠鬣蜥八○六八隻,去年已突破五萬七千隻,今年一到八月高達四萬六千多隻,屏東縣是重災區,約占五成。屏東縣府獎勵民眾捕蜥換農產品,也委託廠商強力清除,盼遏止族群擴散。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表示,綠鬣蜥是來自熱帶的外來種,早年被引入台灣當寵物,懷疑被不肖水族業者蓄意在野外放養,逐步在野外建立族群,牠們沒有渡冬習性,喜歡吃植物嫩芽和花,屏東的葉菜、豆類的嫩芽成了在地美食,造成嚴重農損。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說,綠鬣蜥十多年前在屏東麟洛鄉出現,如今中部以南幾乎都有綠鬣蜥蹤跡,須思考控制策略是否出問題。綠鬣蜥入侵除造成嚴重農損、影響農民耕作意願,綠鬣蜥愛打洞、鑽水泥縫隙,若眾多聚集,恐影響堤防及交通設施安全。

「捕捉跟不上繁殖速度」,屏縣府表示,綠鬣蜥成體在野外沒有天敵,繁殖快速,母蜥約三年即性成熟。陳添喜說,幼蜥第二年後存活率有七、八成,產卵數從十五到八十顆不等,野外可存活九年以上。

退休老師洪清漳號召志工到金門海岸清除互花米草。圖/洪清漳提供
退休老師洪清漳號召志工到金門海岸清除互花米草。圖/洪清漳提供

綠鬣蜥只是眾多外來入侵種之一,有「濕地殺手」之稱的互花米草名列世界百大入侵種,十七年前入侵金門海岸,這種來自美國的耐鹽、耐淹濱海植物,有很強的「乞丐趕廟公」本領,以單株一年可增加一百株的驚人繁殖力,迅速占據近海生物棲地,已造成金門潮間帶陸化,尤以中蘭等地海濱最嚴重,不少潮間帶物種因棲地陸化,已陸續消失。

長期關注此議題的退休老師洪清漳說,金門是賞鳥勝地,互花米草正在「沒收」水鳥棲地,造成生態及觀光的重大威脅,政府已花掉四千多萬元移除,但常清理完不久,春風吹又生。

延伸閱讀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四】接不接管都有人罵,社會溝通帶來新的可能性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四】接不接管都有人罵,社會溝通帶來新的可能性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三】再生水、沼氣發電,污水處理也能創造新價值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三】再生水、沼氣發電,污水處理也能創造新價值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