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你我每天製造的生活汙水,其實正踏上一段從家庭排放、進入處理系統、再生回收再利用的循環之路。在台灣接管率僅約42%的現況下,這條「看不見的旅程」正是水資源永續的關鍵挑戰。圖為汙水下水道接管工程。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你我每天製造的生活汙水,其實正踏上一段從家庭排放、進入處理系統、再生回收再利用的循環之路。在台灣接管率僅約42%的現況下,這條「看不見的旅程」正是水資源永續的關鍵挑戰。圖為汙水下水道接管工程。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引言】

你可曾想過,每天洗澡、洗衣、沖馬桶後的污水,最終會流向哪裡?這些看不見的水,在離開家門後,踏上了一趟漫長且重要的旅程—通過下水道系統,進入污水處理廠,最後可能被排入鄰近河川或海洋,或轉化為再生水,重新回到城市生活中。

千萬不要以為「水沖走就沒事了」,每一滴污水的去向,其實與你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台灣的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仍有龐大缺口,目前全國平均接管率僅達約42%,反映出我們對污水議題的長期忽視;不過,隨著極端氣候加劇、水資源日益緊張,台灣再生水的發展卻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焦點。

本專題將帶領讀者走入污水處理這條「看不見的旅程」,從家庭排水起點一路追蹤到最終再生利用,不僅拆解政策與工程的挑戰,同時探討成功案例與公眾參與的可能。我們希望透過揭開這條地下水脈的面紗,重新認識城市的水資源循環,並思考如何共同打造更乾淨、更永續的未來。

每天沖馬桶、洗碗後的「髒水」若未接上公共污水系統,就可能直接流入溪流與大海,污染環境、危及水源。接管率低、不清楚污水去向,正是城市永續的隱憂。圖為高雄鳳山水資源中心快濾池。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每天沖馬桶、洗碗後的「髒水」若未接上公共污水系統,就可能直接流入溪流與大海,污染環境、危及水源。接管率低、不清楚污水去向,正是城市永續的隱憂。圖為高雄鳳山水資源中心快濾池。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每天早晨,當你刷牙、洗臉、沖馬桶,或清洗碗盤、衣服時,總會產生一些看不見也不再關心的「髒水」。這些水順著排水孔流走後,去了哪裡?它們會污染河川嗎?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污水,其實牽動著城市的環境品質、水資源再利用與永續發展的未來。然而,大多數民眾對自家污水去向「無感」,缺乏對污水處理與水源連結的基本認知,也看不見污水排放對自身生活的影響。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於望聖表示,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與河川治理息息相關,這不僅是工程問題,更是民眾生活品質的保障,一個城市是否做了完善的污水接管,透過「巷口氣味」就能窺知一二。

「民生污水的處理關鍵在接管率,但即便努力多年,仍有許多地區未接管。」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彭桂枝舉例,全新竹一百萬人口,有超過八成的水仰賴頭前溪供應,但公共污水的接管率仍不足,很多家庭生活污水或甚至工業廢水就直接排入溝中,順著溪水流入大海。

你知道你家的污水去哪兒了嗎?是否有接污水管?有沒有收處理費?

要查詢自家有沒有接上公共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可以透過下列幾種方式:

1.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向當地縣市政府查詢。可以打電話到污水下水道相關單位,或者透過官網查詢,部分縣市提供線上查詢功能,只要輸入門牌地址,即可確認汙水接管狀態。可參考國土署—地方政府下水道公開資訊連結:https://sewergis.nlma.gov.tw/sewersso/CMMDEF/DataShow.aspx?argPpid=20241119T112112M986

臺北市自來水帳單,其中就包含污水下水道使用費。 記者蔡宗儒/攝影
臺北市自來水帳單,其中就包含污水下水道使用費。 記者蔡宗儒/攝影

2.查看自家水費帳單。某些縣市在自來水帳單上會標註是否已接管,或是否收取「污水處理費」。如果有收取這項費用,表示家戶污水已進入處理系統。

有些縣市的水費單上有一筆「清潔處理費」,這是用來支付垃圾清運和處理的隨水費代徵費用,不要和污水下水道使用費搞混。新北市的垃圾清潔處理費已經隨垃圾袋徵收,水費單上就不會有「清潔處理費」這筆費用。

3.觀察實地情況。例如自家建築外有「污水管」接到地下管溝(蓋上有「污」字)、馬路上有「污水人孔蓋」、建築外牆或地面有汙水接管施工後補丁等。

污水下水道施工區域。
 記者蔡宗儒/攝影
污水下水道施工區域。 記者蔡宗儒/攝影

4.詢問社區管委會。例如社區或大樓有公告施工過「污水用戶接管工程」、管委會可能有相關資料或與政府洽談過接管事宜。

附表:各縣市政府污水下水道使用費徵收情形

資料來源:內政部國土署
資料來源:內政部國土署

污水大變身的旅程。 圖片來源/內政部國土署提供
污水大變身的旅程。 圖片來源/內政部國土署提供

第一站:從家中排水管出發

污水大變身的旅程,始於家中每一處排水口,包括廁所、洗手台、浴缸、廚房與洗衣機等。這些生活污水中混合了肥皂、油脂、洗劑與人類排泄物,若未妥善處理,將直接污染自然水體、威脅生態系統與人類健康。

在建設完善的下水道系統中,這些污水會經由用戶連接管、支管、分管、次幹管及主幹管等一連串密閉的污水管線,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經處理至符合國家環保標準後再排放至河流或海洋。

第二站:污水處理廠的「洗禮」

當污水抵達處理廠後,真正的淨化過程才開始。首先是「一級處理」,透過攔污柵與沉砂池,去除大型固體雜物與砂礫;接著進入「二級處理」,也就是整個淨化過程的核心,透過曝氣槽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如廚餘殘渣、排泄物中的氮與磷等;最後,還要經過沉澱與消毒處理。這些過程看似簡單,卻仰賴複雜的工程設施與大量能耗維持穩定運作。

第三站:重返自然或化身再生水

污水處理完後,雖無法飲用,但已達可排放標準,就會被排入鄰近河川或海洋,有些甚至會進一步淨化作為「再生水」使用。特別是面對水資源日益短缺的壓力,再生水的發展成為重要解方,可用於工業冷卻、道路清洗、綠地灌溉,甚至是水資源備援等。這樣的循環再利用,不僅減少對地表水與水庫的依賴,也強化城市在極端氣候下的用水韌性。

第四站:沼氣發電與資源回收

除了水的再利用,污水處理過程還蘊藏著另一個寶藏——污泥與沼氣。在厭氧消化過程中,污泥中的有機物質會被微生物分解產生甲烷氣體,這些沼氣可回收作為發電或熱能使用;部分城市也著手推動污泥製磚、掩埋覆蓋土等資源化利用,減輕最終處置的負擔。

一般民眾常將排水系統視為理所當然,認為「水沖走就沒事了」。但實際上,每一滴污水的去向,都牽動著城市的生態、安全與資源配置。透過建設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推動再生水利用與能源回收,不僅保護了河川與海洋,也為未來世代保留更多生存空間。

▍專題系列報導

  •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 延伸閱讀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光電場破壞棲地 生物多樣性成空談

    光電場破壞棲地 生物多樣性成空談

    生物圈實驗示警 物種滅絕人難獨活

    生物圈實驗示警 物種滅絕人難獨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