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城市的氣味,就是文明的指標。」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莊順興一語道破污水治理的重要性。他指出,歐美與日、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公共污水接管率多達九成以上,台灣長年落後的主要原因在於起步晚、執行力不足與政策魄力欠缺。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侯嘉洪直言:「台灣的污水接管速度真的太慢了。」他舉例自己大學時聽到接管率約20%,多年過去,目前全國平均僅達約42%,大約一年增加1個百分點,「我們的GDP那麼高,結果接管率這麼低,的確需要好好省思。」
台灣起步晚是一大主因
侯嘉洪提到,台灣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進程緩慢,除了起步較其他國家晚之外,政府的財務預算、施工的環境、民眾的配合、行政機制的挑戰等四大面向都是影響進度的關鍵。
首先,在財務機制上,台灣的污水下水道支出經費涵蓋用戶到公共管網的用戶接管,全數皆由政府編列預算進行相關建設,在有限的預算下,每年的完成度自然會比較低。
侯嘉洪指出,台灣社會普遍欠缺「使用者付費」的環境意識,將污水處理視為純粹的公共支出項目,缺乏推動基礎建設應有的成本內部化機制。「以日本為例,其城市地區由公部門主導建設與營運,偏鄉則由個人或私部門負責,政府提供貸款與補助機制,形成一個因地制宜的多元推動模式。」
莊順興也認為現行制度最大問題是缺乏「使用者付費」的勇氣。縣市首長往往因擔心民意反彈,不敢對民眾收取污水處理費,但下水道建設與維護都需要經費,卻無穩定財源支撐,最終導致設施退化與治理落後,必須「要有破例,開第一槍」,讓民眾理解這筆費用是維護城市環境的必要投資。
其次,污水下水道建設是台灣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才開始立法推動的工作。侯嘉洪進一步表示,台灣部分城鎮存在高度都市化與土地使用歷史複雜的問題,例如違章建築密度高、巷弄狹小等。公共污水管網施工所經道路地下各類民生管線錯縱密布,導致施工難度、時間與工程成本大幅增加。
「用戶接管需要先處理占用後巷的違法建築,直接影響到民眾既有利益,民眾對施工干擾與費用負擔的抗拒心理,也影響建設推進速度。」侯嘉洪說。
此外,台灣下水道系統建設雖有中央指導與資源支持,但各級政府執行端人力不足、技術落差與行政協調困難,也常使得整體計畫無法有效落實。
制度面的分工不清是台灣推動進度的一大阻礙。侯嘉洪強調:「台灣水資源治理非常複雜,環境部管廢水、水利署管水資源、國土署管下水道,大家各自為政,缺乏整合。」這種多頭馬車的情況,導致推動效率低落,難以有全面性策略。
舉辦「城市氣味評比」競賽
放眼六都在污水接管方面的發展情況,根據內政部國土署發布截至今(114)年8月統計資料,台北市普及率最高達88%、新北市與高雄市分別為70.60%與50.51%,而台南、桃園與台中皆僅有兩成多,落差極大。
侯嘉洪認為,污水接管率在六都之間呈現顯著差距,並非技術能力之差,而與建設起步時機、污染情況、人口密度及行政機制息息相關。「都市空間受限、違建林立、建物老舊、巷弄狹小、民眾配合度不高等是共同困難,但地方政府的組織設計與政策操作則明顯影響進度。」
以台北市為例,設有獨立專責機關「台北市衛生下水道工程處」,擁有完整人力與制度,能夠長期且穩定推進各項工程;相較之下,其他縣市若無專責單位及足夠編制人力,推動多仰賴一般公務體系運作,進度自然不如預期。
此外,台北、新北、桃園等北部城市實施強制拆除後巷違建的政策,加快施工進度,而中南部多採勸導方式,需要更長時間取得共識並執行。
儘管台北市接管率逼近九成,莊順興仍直言:「台北市做得還不夠好,雖然數字漂亮,但河川沒有真正乾淨。」原因是過度依賴「截流站」這類過渡設施,而未真正落實「雨污分流」制度,加上很多老舊市場、夜市等關鍵污染熱點未被納入接管系統,使得城市氣味仍未獲得根本改善。
莊順興提醒,許多南部縣市下水道建設經常「為了衝接管率而忽略落實度」,導致「花了很多錢,卻沒有把污水真的完全收到」。傳統舊城區管線施工困難,但這些區域往往才是真正污染熱區,倘若接管工程未涵蓋核心地段,城市氣味自然無法改善。
莊順興建議,可以舉辦「城市氣味評比」競賽,讓各縣市在民眾壓力下形成良性競爭,「比一比不同城市的味道,才會真正動起來。」
附表:台灣六都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現況
▍專題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