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學USR推動「海山學」,促進地方文化永續與社會實踐

為實踐文化永續與社會責任,台北大學USR融合歷史、產業、生態與藝術,發展出富含在地精神的「海山學」。
由人文學院攜手跨系所的台北大學團隊,以清代「海山堡」為藍本,對照今日涵蓋新北市三峽、鶯歌、樹林、土城、板橋、中和、永和、新莊,以及桃園市大溪等地的地理範圍,共同規劃出具有在地視野的「海山學」新概念。該計畫聚焦於「產業海山」、「生態海山」、「藝術海山」三大核心面向,並融入「數位海山」,以科技與多元視角重新連結人與土地、歷史與未來。
「產業海山:四金一陶的蛻變與再生」,以煤礦(黑金)、紅麴(紅金)、藍染(藍金)、茶葉(綠金)與鶯歌陶瓷為代表,呈現海山地區傳統產業的多樣性與文化意涵。其中,與樹林酒廠合作推廣紅麴文化,以及對在地藍染與茶葉工藝的保存與再生,皆為促進在地產業轉型的重要實踐,帶動地方產業創新及轉型。
「生態海山:從流域地景再現擺渡人」則聚焦三峽的自然環境,三峽位於淡水河、大漢溪與三峽河三河匯流得名,舊稱「三角湧」。透過走讀活動與田野課程,引導參與者深入了解當地水文地景,並與農民協作,重建人與土地的情感,強化生態意識與地方認同。
「藝術海山:李梅樹紀念美術館營運人才的培育與落實」,李梅樹不僅為畫家,亦是三峽清水祖師廟前殿雕刻的設計者,台北大學與李梅樹紀念館合作,推動藝術教育與宗教建築美學的探索。
除上述三大主軸外,「數位海山:地方文化資源的三化行動」將透過科技工具擴大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海山學專案經理蔡宗穎表示,「透過海山學的深耕與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對地方的理解與實踐能力,推動學術研究與地方發展的交流與合作。不僅為在地產業注入新活力,更致力於打造海山地區成為宜居、樂活、永續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