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北遠望坑溪拆除攔河堰後,魚類洄游不再受阻,成為良好棲地,指標性物種現蹤。記者蔡宗儒/攝影
新北遠望坑溪拆除攔河堰後,魚類洄游不再受阻,成為良好棲地,指標性物種現蹤。記者蔡宗儒/攝影

八月下旬,一隻山羌困在中研院段的四分溪河床上,四處找尋上岸出口,但水泥堤岸垂直且超過三公尺高,別說是山羌,人都爬不上來。民眾通知動保處派員讓牠順利脫困;這條「三面光」的水圳是許多前瞻「水環境」基礎建設的共同寫照,也是人為的生態陷阱。

「這事件反映四分溪工程只考慮快速排水防洪,沒有為野生動物留下逃生通道」,附近居民陳先生說,三面光的水圳、河溪是動物殺手,之前大旱時野溪完全乾涸,連續三天與鄰居救了十隻可能找水喝而受困的山羌,除了下去找水喝的動物上不來,水泥河床的生物也遠不如天然河溪多,「這種工程談什麼生物多樣性?」

聯合報二○二○年推出「找溪望.救水路」報導,針對當時「水環境」前瞻計畫,呼籲這類工程應以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為前提施做,雖然正向改變緩慢,但中央調整補助審查,保育意識抬頭,陸續有個案的改變令人驚豔。

南港四分溪採水泥堤岸,只考慮快速排水,沒有為動物留通道。記者陳靖宜/攝影
南港四分溪採水泥堤岸,只考慮快速排水,沒有為動物留通道。記者陳靖宜/攝影

「新北的遠望坑溪復育工程對公務員是一大挑戰!」農業部農水署長蔡昇甫說,數十年前河道蓋了三個取水灌溉的攔河堰,豐水期雖能讓農民用水安心,但會阻擋洄游魚類回家的路,更造成枯水期時河道容易斷流,整條溪的生態因此毀壞,他決定大膽一試,拆了攔河堰。

但農民擔心灌溉水不穩定;在地的人禾基金會監測包含遠望坑溪的東北角廿六條小溪,入海前四百公尺生物多樣性潛力居全台第二高,但愈往上游反而少,目睹洄游魚類受阻攔河堰回不了家,力促搬開這項生物多樣性障礙。

蔡昇甫先內部溝通,確認拆堰未違法,接著諮詢專業設計者,若採近自然工法需要哪些配套,才能同時滿足灌溉取水和生態復育。隨後,長達三年的在地溝通、溪流生態調查和縝密的水理分析,農民終於同意「先試試看」。

工程團隊在河道下方埋管取伏流水送到田間灌溉,無堰河道的水位隨之恢復,枯水期不再斷流;再模仿天然河川堆疊石塊,營造自然的深潭和淺瀨,給魚蝦蟹合適的棲地,找回健康的河川生態。

「調查發現魚類增加十多種,出現水位升高、溶氧量增加的指標性物種。」中興工程顧問工程美學中心工程師楊佳寧說,工程通過凱米颱風考驗,能保障河道周邊災防安全,經費只有傳統混凝土工程的三分之一,等於灌溉、生態、防災、省錢四個願望,一次滿足。

延伸閱讀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光電場破壞棲地 生物多樣性成空談

光電場破壞棲地 生物多樣性成空談

生物圈實驗示警 物種滅絕人難獨活

生物圈實驗示警 物種滅絕人難獨活

應對人類2大危機…不只減碳 還要搶救生物多樣性

應對人類2大危機…不只減碳 還要搶救生物多樣性

濁水溪河道曾乾涸 民團發動護魚

濁水溪河道曾乾涸 民團發動護魚

保育人士:農工業用水應「以供定需」

保育人士:農工業用水應「以供定需」

宜花河川頻斷流釀生態浩劫 專家籲適度還水於溪

宜花河川頻斷流釀生態浩劫 專家籲適度還水於溪

直擊新城溪斷流點 一灘水窪無魚蝦

直擊新城溪斷流點 一灘水窪無魚蝦

河汙染頻傳 罰錢屢禁不絕

河汙染頻傳 罰錢屢禁不絕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