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四】接不接管都有人罵,社會溝通帶來新的可能性
「早年我們做用戶接管,第一件事就是進到人家後巷,把違建打掉。」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於望聖苦笑著回憶,當年一說要接污水管線,往往引來居民抗爭,「你害我不能煮飯、孩子沒水洗澡」是最常聽見的怨言。
但這樣的阻力,並未讓政府退縮。以台北市為例,積極推動拆違建、接管戶,成為全國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最高的城市,也因此改善了城市整體環境。「你在台北走路,與在其他城市走路,就是不一樣。」於望聖說,這種感受來自於長期污水有效收集與處理的成果。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河川小組執行秘書呂理德指出:「污水下水道的推進,不只是工程與預算的問題,更是態度與價值的選擇。」除了政策決心之外,民眾參與更是一大關鍵。
經過幾十年不斷投資與推動,過去民眾對於接管工程通常心存抗拒,如今已有明顯改善。「現在反而是民眾會主動要求接管,想要改善後巷的樣貌。」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莊順興認為,這股由下而上的動能,將是推動政府落實污水治理的重要力量。
「以前是你要他接,他不想接;現在是你不接,他還會催你。」台中市水利局局長范世億觀察到民眾觀念的轉向,有人甚至在買房時會主動詢問是否有污水接管,因為看見城市環境的具體改善。
范世億舉例說明一位里長的經驗:「他說以前每天回家都聞到臭水溝的氣味,現在接管之後,走路回家竟會不小心走過頭,因為聞不到那股臭味了。」
台中市南區長榮里里長林政蒼也提到:「污水接管後,蚊蟲、蟑螂、老鼠都減少許多,甚至很多人形容沖馬桶也比以前更加順暢。」
不過,違建如廚房外推、後巷放置花盆或水塔等情形,凸顯推動用戶接管時的說明溝通更加重要。「我們曾經有一條巷子放置了13個水塔,都需要挨家挨戶去了解他們的需求和進行規劃。」林政蒼說。
「我們盡量站在民眾的角度去設想,才能夠讓溝通更順利進行。」台中市水利局污水工程科科長李宛叡指出,用戶接管要開挖路面,難免對民生造成困擾,最重要是讓民眾了解污水接管帶來的好處,包括馬桶污水從此排入污水管,可以直接廢除化糞池,免除清理費用,甚至也可以省去鼓風機等電費支出。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侯嘉洪指出,民眾對污水處理的理解與接受度仍低,這也成為提升接管率的障礙之一。他建議應該從教育著手,從小學課本開始,把污水處理納入基礎環境教育。
對污水處理廠的社會觀感也有待改善,它可以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令人排斥的鄰避設施。侯嘉洪以日本為例說明:「日本民眾對污泥當成肥料完全不排斥,因為他們從小教育做得好,但台灣人則普遍對污泥肥料怕怕的,這是觀念的差異。」
為翻轉民眾的刻板印象,桃園也積極營造以人為本的水資源場域。桃園市水務局副局長李金靖分享,龜山文青污水廠設置了全國首座「黑水咖啡廳」,以台語諧音「黑水」(即污水)命名,之後桃北與大溪等地的污水廠也預計設置類似的空間。
「我不喜歡將污水處理廠稱為環境教育中心,因為那種地方大家只來一次。」李金靖笑說,桃園正以創新姿態改寫水資源治理的可能性,「我們希望讓民眾像進咖啡廳一樣,輕鬆進出污水廠,真正認識水資源。」
台灣水環境再生協會名譽理事長歐陽嶠暉形容:「下水道是一點一滴、一戶一戶連接起來的建設,非常辛苦,但也是文明的象徵。」台灣都市環境已見明顯改善,尤其是氣味與後巷景觀變化最為顯著,「都市的氣味變了、後巷成了孩子們的遊戲空間,這就是進步。」
如今,污水治理進入新階段,不僅為了不發臭的河川,更是為了健康、安全與永續的未來。污水下水道,是看不見的基礎,但它的影響,深遠且關鍵。
▍專題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