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國際水週(World Water Week, WWW)被譽為「水資源領域的達沃斯論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 圖片來源 / 截圖至WWW官網https://admin.worldwaterweek.org/wp-content/uploads/2025/08/closing-ceremony-article.png
國際水週(World Water Week, WWW)被譽為「水資源領域的達沃斯論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 圖片來源 / 截圖至WWW官網https://admin.worldwaterweek.org/wp-content/uploads/2025/08/closing-ceremony-article.png

國際水週(World Water Week, WWW)被譽為「水資源領域的達沃斯論壇」,每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不同於以政府談判為主的國際會議,它更強調跨界對話與創新實踐,讓研究人員、企業、政策制定者與社會行動者同台交流。其核心價值在於推動「水 × 氣候 × 永續」的整合思維,將前沿科研與地方行動連結,並孕育出全球指標性的解方與政策倡議,對聯合國SDGs進程影響深遠。

▒「以水推動氣候行動」,藍色主線直通 COP30 ▒

「沒有水,就沒有氣候行動。」這是今年水週最響亮的標語。今年主題「以水推動氣候行動」(Water for Climate Action)點明關鍵:若不把水放在核心,就無從談韌性與減災。從洪水治理、乾旱調適、濕地修復,到再生水利用,與其說是環境工程,不如說是同時兼具減碳與提升社會抵禦力的「先行解方」。

一年一度的「國際水週」(World Water Week, WWW)不再只是水資源專家的知識交流平台,而是刻意設計為「藍色通道」,要將成果直接送往年底在巴西貝倫舉行的 COP30,以及 2026 年的聯合國水會議。

↗三大共識:政策、治理與追蹤

會後各方凝聚共三項共識。第一,政策必須對接。各國需將「水」納入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與國家適應計畫(National Adaptation Plan, NAP)中,而非僅止於基礎建設清單。第二,治理必須整合。水資源牽動糧食、能源、城市發展與經濟,已非環境部門單一責任,跨部門協作成為必然。第三,承諾必須追蹤。會場首次建立「承諾登錄」與「跨年追蹤」機制,將口號轉化為可檢驗的行動,並延續至 COP30 與 2026 水會持續檢視。

↗國際金融加入藍色議題

國際金融界亦迅速呼應。世界銀行展示「自然型水基礎設施融資」,提出如何在公共財政有限下吸引民間資金投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則呼籲各國,把水相關的調適與減碳目標「可衡量化」,並納入國家計畫與投資框架。

此外,大會特別設計「高層承諾場次」,邀請各國政府、跨國組織與金融機構,將專案與投資意向直接轉化為正式承諾,提前送交 COP前置平台。觀察人士指出,今年水週已不只是專業會議,而是扮演 COP 的前哨站(pre-COP)

↗三條藍色通道直通 COP30

會議設計三條「藍色通道」:第一,知識直達議程。透過官方的線上直播系統──H2O Catalyst 直播公開跨部門共識與可用素材(影片、逐字),讓談判團可直接引用,縮短「水」與「氣候」兩條線的落差。第二,工具轉為政策。日內瓦水中心與紅十字會提出「衝突敏感治理」,具體化為前瞻預警、最低服務與三方治理,可直接納入 COP30 適應文本的政策藍圖。第三,平台化為行動。SIWI(Stockholm International Water Institute)宣布延續「Water for Climate Pavilion」進入 COP30,串聯 70 多個組織,把 WASH(Water, Sanitation and Hygiene)、健康、自然解方與「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 L&D)納入談判。這代表「水」將不再是零散的邊陲訴求,而是被橫向納入各大談判主題

↗從邊陲走向核心

觀察人士認為,今年水週的最大改變,不在於議題增多,而是政治與金融鏈條變得更短、更可落實。水已經從邊陲議題躍升為國際政治與金融核心:一端是可衡量、可融資、可追蹤的治理標準,另一端則是債務交換與藍色投資等金融創新。

文章目錄

把河川、地下水、河口與海洋視為連續體,在治理上與海洋政策相銜接,才能同時達到污染減量、生物多樣性、糧食與能源安全等多重目標。圖為位於印度洋西部-索科特拉島海岸線和河流交會處。 圖片來源 / envato
把河川、地下水、河口與海洋視為連續體,在治理上與海洋政策相銜接,才能同時達到污染減量、生物多樣性、糧食與能源安全等多重目標。圖為位於印度洋西部-索科特拉島海岸線和河流交會處。 圖片來源 / envato

看點一︙水與和平 × 一體治理:從水外交到「Source-to-Sea」的行動坐標

今年世界水週把水重新放回「和平與安全」的座標,並以「從源頭到大海(Source-to-Sea, S2S)」的一體治理框架,將外交、法制與工程實作串成同一套語言。論壇指出,「水—糧—能—健康」風險正連鎖升高;一旦氣候衝擊與衝突重疊,水資源就可能成為社會崩解的臨界點。

在官方直播 H2O Catalyst 的跨界對談中,學界、金融界與政策智庫聚焦「水是共通語言」:它能統整減緩與調適投資,打破部門分割,成為推動合作的支點。這與「從源頭到大海(Source-to-Sea, S2S)」的核心一致——把河川、地下水、河口與海洋視為連續體,在治理上與海洋政策相銜接,才能同時達到污染減量、生物多樣性、糧食與能源安全等多重目標。

在衝突敏感地區,日內瓦水中心與紅十字會分享伊朗、葉門、約旦案例,提出「衝突敏感治理」三要點:前瞻預警與備援供水作為人道底線;社群—地方政府—人道組織三方共管以確保公平;以「和平建構」觀點設計工程,避免設施成為新的火種。IHE Delft(IHE Delft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與 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也提出「水外交工具包」,涵蓋跨境資料共享、乾旱協定、低流量取水規則與保險機制,目標是在乾旱或低流量情境下「降溫」,避免生計與生態同時失守。

多年推動跨境水合作的 GEF-IW:LEARN(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International Waters: Learning Exchange and Resource Network)則提醒,須把合作效益「量化、可視化」,讓決策者與公眾理解水外交的實際好處。

世界水週總結強調:若治理單位只看到「一段河」或「一座城」,將無法處理由整個水文連續體帶來的風險。下一步,法制協調、財務工具與共享資料體系,將決定 S2S 能否從口號落實為制度。

在今年世界水週,最被安靜放大的其實不是看得見的河流,而是看不見的「隱形水」——地下水。國際地下水資源評估中心(Internat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Centre, IGRAC)發布的《世界跨境含水層地圖 2025》成為現場關鍵工具,此圖為森林、 河流、田野及草地景觀地球鳥瞰圖。 圖片來源 / envato
在今年世界水週,最被安靜放大的其實不是看得見的河流,而是看不見的「隱形水」——地下水。國際地下水資源評估中心(Internat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Centre, IGRAC)發布的《世界跨境含水層地圖 2025》成為現場關鍵工具,此圖為森林、 河流、田野及草地景觀地球鳥瞰圖。 圖片來源 / envato

看點二︙「隱形水」走到檯面:從跨境含水層地圖到治理與投資的共同語言

共同語言

在今年世界水週,最被安靜放大的其實不是看得見的河流,而是看不見的「隱形水」——地下水。國際地下水資源評估中心(Internat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Centre, IGRAC)發布的《世界跨境含水層地圖 2025》成為現場關鍵工具:它確認全球共有 420 處跨境含水層,供應約 四成 全球人口的日用水,是 2000 年以來最大規模更新(新增 44、刪除 92、修訂 38)。這張地圖不只是學術成果,更像一把外交與治理的「共通尺」。

為何現在談「隱形水」?

極端高溫、持續乾旱與城市擴張讓地下水承擔越來越多的「峰值調度」。但跨境含水層常跨越兩國甚至多國,長期缺乏協議與共享資料,導致取水、補注與污染責任難以界定。一旦地表水短缺、井位不透明,衝突風險就會上升——這正與呼應前述的「治理必須整合」的概念。

從地圖到制度:把不可見變成可治理

新版地圖不僅標示空間邊界,還標註各含水層的「資料可用性」與各國在 SDG 6.5.2(跨境水合作)上的進度,讓「合作缺口」第一次具體化。對決策者而言,這等於是:

• 協商的共同事實—先確認共享的地質與水文基線,再談配水、補注與保護區;
• 風險管理的最小集合—在枯水期啟動「低流量取水規則」、應急備援井群與臨時水權轉供;
• 監管與金融的同一語言—把取水量、補注量、水質指標與監測點位納入成果導向的投融資框架,與主稿的「承諾登錄/跨年追蹤」對接。

治理如何落地?四個可複製做法

1.共享監測網:跨境共建觀測井與資料平台(如接入 GGIS(Global Groundwater Information System)),以同一套品質控管與開放授權,避免「各說各話」。

2.補注優先區:以含水層補給帶為單位,規劃人工補注(Managed Aquifer Recharge, MAR)、透水鋪面與農田滲蓄,讓雨季的水留下來,淡化鹽化與地層下陷風險。

3.乾旱協定與保險連動:將「低流量規則」與參數化保險掛鉤,當水位跌破警戒線自動觸發保費理賠與緊急調度。

4.污染責任框架:以「源頭—地下水—泉/河口」的連續體(與〈配稿一〉的 S2S 觀念銜接)設定污染限值、監測點與損害分攤機制。

投資如何跟得上?

地下水長被金融界視為「資訊不對稱」的黑盒子。這次地圖把邊界、數據缺口與治理進度可視化,正好補上投資人最在意的三件事:可量測、可比較、可追蹤。結合自然型水基礎設施與成果導向融資,跨城或跨流域的「含水層補注專案包」開始具備打包與標準化的可能,能與「債務換韌性」等工具相互扣合。

從不可見到可承諾

今年的訊息很清楚:若只看見地表河道,治理將忽略真正承壓的那一層。把「隱形水」放到檯面,等於替 NDC 與 NAP 補上缺頁;把地圖、監測與法制綁在一起,則是讓承諾能被衡量與追蹤。當各方以同一張含水層地圖討論同一組數據,外交更容易降溫、工程更容易對焦,資金也更容易進場。這正是今年世界水週在「科學—制度—金融」之間打通的藍色通道。

世衛與 UNICEF(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公布最新數據:全球平均每四人仍有一人缺乏「安全管理」飲用水,34 億人沒有「安全管理」衛生設施。 圖片來源 / envato
世衛與 UNICEF(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公布最新數據:全球平均每四人仍有一人缺乏「安全管理」飲用水,34 億人沒有「安全管理」衛生設施。 圖片來源 / envato

看點三︙誰的水?誰的氣候正義?——把權利與包容寫進水治理

以「Water for Climate Action」為題的今年水週,最尖銳的追問仍是:誰能用水、誰被排除。大會統計顯示,與會者來自 188 國,近四成為 35 歲以下青年;女性、原住民族與社會行動團體比例上升,會場論述由「替弱勢發聲」走向「讓弱勢主講」。

世衛與 UNICEF(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公布最新數據:全球平均每四人仍有一人缺乏「安全管理」飲用水,34 億人沒有「安全管理」衛生設施;落差集中在低所得與邊緣社群,女性與女童多承擔取水工作,月經貧窮與私密設施不足影響教育與就業。若不先補上基礎供水與衛生,氣候衝擊將率先擊垮弱勢。

在國際法上,聯合國大會已於 2010 年承認「乾淨飲水與衛生」為基本人權。與會專家主張,各國有義務確保可近性、可負擔性與無歧視;無法立即達成者,亦須提出合理的漸進路徑與財務配置。會場並以「原住民族焦點」專場,凸顯傳統生態知識在流域治理與沿海韌性上的價值,呼籲於決策層級納入原民代表,落實「事先且知情的同意」。

青年參與被視為結構性變化。本屆近四成的青年比例,從校園到新創團隊提出社區水安全、節水再利用、群眾資料等方案;多位與談者建議,各國應在 NDC 與 NAP 中,明列與青年、女性、原住民族共創的水—氣候專章,使權利導向能被轉譯成制度與投資的工具。

核心訊息很清楚:把權利與包容寫進水治理,才能讓「以水推動氣候行動」在社會層面真正落地,並前述的政策對接、治理整合與承諾追蹤形成呼應。

專家建議建立可複製的標準:以成果為導向的融資設計、跨城市/跨流域專案打包、效益分享機制,以及可被金融界採信的監測與揭露。 圖片來源 / envato
專家建議建立可複製的標準:以成果為導向的融資設計、跨城市/跨流域專案打包、效益分享機制,以及可被金融界採信的監測與揭露。 圖片來源 / envato

看點四︙從缺口到槓桿:3% 的水融資如何被放大?

今年另一個關鍵字是「錢」。全球氣候融資中,直接流向供水、衛生與流域治理的資金僅約 3%,遠低於需求;當城市同時承受乾旱、暴雨與海平面上升的夾擊,許多投資仍停留在「救急」工程,難以支撐長期韌性。瑞典《Dagens VA》警告:若缺乏穩定投資,低收入國家的醫療與教育體系將先被水風險拖垮;濕地修復等自然解方兼具供水與碳匯,卻長期遭忽視。

多邊金融正嘗試把缺口化為槓桿。世界銀行與西班牙推出「債務換發展」平台,協助高負債國以較低成本再融資,將節省資金專款投入水資源與流域治理;美洲開發銀行宣布至少 110 億美元的永續金融工具,支持高災損國投資自然型水利設施。這些工具降低交易門檻,使中小型經濟體也能受惠。

但不只「有沒有錢」,更在「錢怎麼用」。傳統水利專案零散、指標不一,投資人難以評估風險與成效。專家建議建立可複製的標準:以成果為導向的融資設計、跨城市/跨流域專案打包、效益分享機制,以及可被金融界採信的監測與揭露。這正與前述「承諾登錄/跨年追蹤」機制互補——用可衡量、可比對的績效,讓資金流向與政策承諾對齊。

今年訊息已很明確:水不再是公共服務的「短板」,而是國家調適與經濟韌性的「硬核心」。若各國把水寫入 NDC 與 NAP,並建立跨部門治理架構,資金才可能真正落地——從擴大供水與下水道覆蓋,到濕地修復與海綿城市,形成可追蹤、可回報的投資閉環;而「3%」也才有機會被放大為真正匹配風險的規模。

📖 國際水週名詞小辭典

NDC(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各國提交並定期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規劃減排與適應目標與路徑。文章主張把水相關目標與指標納入 NDC,使其可衡量、可融資、可追蹤。

NAP(National Adaptation Plan)
各國的「國家適應計畫」,用以系統性提升對氣候衝擊的韌性。文中倡議將供水、衛生、流域治理、濕地修復等水務行動納入 NAP,以便政策與投資對齊。

Source-to-Sea(S2S)
「從源頭到大海」的一體治理框架,把上游河川、地下水、河口到海洋視為連續體,整合污染減量、生物多樣性、糧能安全與沿海韌性。文中用以連結水外交、法制與工程實作。

WASH(Water, Sanitation and Hygiene)
聯合國針對供水、衛生與個人衛生的慣用統稱,關乎基本人權與公共健康,也是氣候衝擊下最脆弱的基礎服務。文章指出需在 COP 議程中與健康、自然解方、L&D 等面向協同推進。

Loss and Damage(L&D)
因氣候變遷帶來、超出一般適應能力的損失與損害(如極端災害、緩慢災變)。文中主張將 L&D 與水議題協同納入談判,並透過承諾登錄與跨年追蹤轉化為可檢驗行動。

Water for Climate Pavilion
由 SIWI 帶頭的 COP 會場平台,匯集多方機構在正式談判區(Blue Zone)推動「以水為核心的氣候行動」。本文指出其將延續至 COP30,串聯 70+ 組織,把 WASH、健康、自然解方與 L&D 橫向帶入談判與文本。

💬 快問快答

Q1:為什麼「水」突然成為氣候談判核心?

A:因為洪水、乾旱、海平面上升都直接關乎水。治理水資源是連結減碳(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的交會點。

Q2:今年水週和 COP30 有什麼關聯?

A:會議設立「承諾登錄」(Commitment Registry)與「行動追蹤」(Follow-up Mechanism),把討論轉化為可提交 COP30 的政策與資金承諾。

Q3:承諾如何確保落實?

A:SIWI(Stockholm International Water Institute,瑞典國際水研究院)與 UN-Water 建議設立跨年追蹤機制,讓承諾成為 COP30 與 2026 聯合國水會議的盤點項目。

參考資料:

  • UN-Water|World Water Week 2025: Water for Climate Action
  • UNEP|World Water Week 2025
  • SIWI|World Water Week 2025 – Thank you
  • SIWI|7 important conclusions from World Water Week
  • Times of India|Clean Ganga mission inspires river revival initiatives at Stockholm meet
  • APWF|Himalaya focus at World Water Week 2025
  • IW:LEARN|IW:LEARN at World Water Week 2025
  • ▍相關新聞

    河好如初周報】水議題走向國際核心 世界水週為氣候行動鋪路

    延伸閱讀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光電場破壞棲地 生物多樣性成空談

    光電場破壞棲地 生物多樣性成空談

    生物圈實驗示警 物種滅絕人難獨活

    生物圈實驗示警 物種滅絕人難獨活

    應對人類2大危機…不只減碳 還要搶救生物多樣性

    應對人類2大危機…不只減碳 還要搶救生物多樣性

    濁水溪河道曾乾涸 民團發動護魚

    濁水溪河道曾乾涸 民團發動護魚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