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水利署的工作不只是防洪蓋堤防,水利規劃分署默默為全台河川進行「大規模生態普查」,全台水域調查成果大公開,不只保育環境,還驚喜發現「世界新物種」!「台灣河川,是世界生物研究的寶庫!」水利規劃分署長張廣智表示,透過全台水域生態調查,台灣的河川溪流,正在悄悄揭露驚人的生態祕密。
從大量資料開放,到圖資共享,再到新物種發現,水利署這幾年推動的水域生態調查不只守護台灣水環境,更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自然寶藏。
26條河川:11大類群調查、2,618種物種全記錄
民國91年起,水利署展開了前所未有的生態調查計畫,調查內容涵蓋了:魚類、蝦蟹類、水生昆蟲、陸生昆蟲、水生陸域植物、附著性藻類等11個類群。
張廣智指出:「為了長期追蹤水域健康狀況,全台又設置了250個生態站,這是極為繁複且費時的工作。」
自111年起,水利署又在全台四大區域設立生態固定樣站調查,除了魚類、蝦蟹及水生昆蟲等三大類群生態調查,同時進行棲地水質、底質環境。首輪調查即累積了約4.6萬筆寶貴的生態資料,為後續水域管理與保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長期調查下來累積了超過27萬筆珍貴資料,還發現全世界前所未見的新種魚類,被國際引用超過上百次,讓台灣在國際學術界上大大露臉!
水利署因此名副其實成了「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成員,擁有全台灣的又廣又深又全的溪流資料寶庫。張廣智說:「我們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合作,製作出 26條水系、3,000多張的生態情報圖資。」
這些圖資開放免費下載,包括九大類群物種分布圖、依法公告的生態敏感區域圖層、關注棲地圖層,還有學術研究與民間關注地點圖層,讓學者、工程單位與一般民眾都能查閱使用。
目前調查涵蓋 2,618種物種,其中包括 90種保育類動物、65種紅皮書高風險物種。這些珍貴資料不僅公開在政府平台上,透過TaiBIF和 GBIF上傳至台灣及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國際共享,目前資料已被國內外期刊與研究報告引用239次!這些河川調查成果,已成科研和政策規劃的重要資源。
台灣溪流藏驚喜,世界新種誕生
張廣智補充道:「更讓人驚喜的是,第一輪樣站調查就意外挖掘出世界從未發現的新魚種。」
在花蓮溪下游被發現的「花東竿鯊」:確認為台灣特有的新種,已於2024年底在國際學術期刊Zootaxa正式發表。
在中部的烏溪水系中,也發現新龍族––「龍鮠」,鯰類的台灣特有新種,也於2024年底在國際學術期刊Zootaxa正式發表。
在秀姑巒溪河口也新發現未見過之大型「叉舌鰕虎魚」魚種,目前正詳細比對分類形態及解析DNA分子遺傳序列,2025年將分析完成,正式發表新種或是台灣新紀錄的淡水魚種,成為另一項台灣淡水生態的新里程碑!
調查成果不只科研使用,更能幫助工程判斷
張廣智特別強調,為了促進學術研究、教育推廣及跨單位資源共享,水利署特別與農業部合作,攜手建立一套完整且科學嚴謹的生態調查與資料檢核機制。
這套機制涵蓋調查流程與方法的標準化、物種代碼與分類標準的統一,並採用國際通用的資料格式(如「達爾文核心資料集」〔DwC〕與「生態詮釋資料語言」〔EML〕),確保資料具備高度可交換性與應用性。
此外,整個作業流程也導入「雙重品管」制度,透過自動與人工雙重資料檢核,確保每筆生態資料的正確性與科學性,為後續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水利署經過十年以上的努力,逐步建構出台灣完整的河川生態資料庫,整體調查高度講求科學性。張廣智說,「這些成果所產出的物種分布圖,不只是資料,更是未來水利工程設計的重要依據,能有效協助工程單位避開關鍵生態區,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未來,這些資料將不只是學術寶藏,更是防災、生態與永續發展間的重要橋梁。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