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通識課程 帶學生橫渡頭前溪

「當時內心很平靜,有一種跟河流很貼近的感覺,我以前讀的國小就在頭前溪旁邊,平常也不被允許靠近溪邊,但當步入溪中,水流平緩,河水清淨,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清華大學大一學生陳奕安,在參加完清華大學通識教育課橫渡頭前溪的活動後,道出他的感想。
9月20日,一個豔陽高照的周末假日,在新竹頭前溪出海口的舊港島附近,聚集了20多名清華大學的師生,這是清華大學通識課「永續環境治理設計思考」精心設計的課程──橫渡頭前溪。
在清華大學通識課程授課教師周秀專、陳俊銘和郭孟倫三位教授帶隊下,這群師生犧牲周末的休閒時光,一早就到了頭前溪的「水尾」,包括南寮漁港和舊港島,實地感受這條河川對地方產業的影響和對新竹人的意義。
清華大學學務長詹鴻霖也來到舊港島島港豐巢工作站前,主持「清華永續棧.頭前溪流域生活圈」的揭牌儀式,為清華大學「水清木華」與竹塹社大在地團隊「島港豐巢」的長期合作揭開序幕,共同推動流域永續。
詹鴻霖教授10月起即將接任清華大學的主任秘書一職,負責清大環境永續的課程及相關研究計畫,彰顯清華大學對流域永續的重視。
橫渡頭前溪看似浪漫,實則暗藏風險,因靠近出海口的頭前溪床布滿野生石蚵,這些石蚵帶有鋒利銳角,高灘地的爛泥常讓橫渡者失去平衡,一旦重心不穩導致跌倒,若再以赤手支撐,極有可能被鋒利的石蚵劃出一道長長的傷口,因此完善的安全措施不可或缺。
在舊港島竹塹社區大學島港豐巢專案經理王志仁、聲景藝術家林言齡等竹塹社區大學「島港豐巢」團隊人員的指導下,橫渡人員必須戴上粗厚的帆布手套、穿上高於腳踝的長筒防滑溯溪鞋,再穿上色彩鮮明的橘色救生衣,才能下水橫渡。橫渡期間,帶隊人員還備有可以包紮傷口的急救包,以備不時之需。
隊伍從舊港島出發,來到頭前溪出海口右岸的高灘地,當學生踏上濕軟的高灘地,成千上萬的招潮蟹立即害羞地躲入沙穴中,這些招潮蟹雖只一個成人指節的大小,牠們居住的沙穴卻可深入地底50公分至兩公尺,小小招潮蟹有如擅長地底鑽掘的礦工。
彈塗魚和沙蠶更是始終躲在沙穴裡,並不斷從穴裡對外噴水,這是牠們受到驚嚇時的防禦行為,有些學生被水柱噴到,發出驚呼。
踏入頭前溪流中,原本的濕地變成了爛泥,每向前一步立即深陷泥淖中,雙腿好像灌了鉛,舉步維艱。王志仁告訴大家,不要在同一個地點掙扎停留,只要不斷向前移動腳步,就可以擺脫困境,避免愈陷愈深,一番話亦頗富人生哲理。
橫渡的過程中,偶有一兩隻彈塗魚會突然躍出水面,展現其水陸兩棲的強勁能力,令目睹的學生驚喜不已,驚呼聲再次響起。
當隊伍來到河流中央,領隊王志仁要橫渡的同學停下腳步,並閉起雙眼,靜默三分鐘,用視覺以外的感覺,包括聽、嗅、觸、味等方式,細細體會頭前溪帶給自己的感受。此時水位也只到大家的大腿,而且水流平緩,水溫適宜,有種回到母親子宮的感覺。
隊伍再度前行,來到河中央一處沙洲,島港豐巢團隊攤開2002年和2024年的頭前溪出海口衛星照片進行比對。2002年的照片顯示,舊港島不遠處原本還有一個小島,小島後來被政府挖除,用來填補頭前溪左岸,位在頭前溪左岸的台68號快速道路因此得以延伸至竹港大橋。如今只有退潮時,小島的遺跡才會以沙洲的模樣重見天日。
王志仁表示,出海口的地景時刻都在變化,每個當下都是獨一無二,也許下一刻就發生改變,他希望大家記住眼前的一切。
隊伍行進時,學生並和在行水區中採蚵的老婦人攀談,老婦隨手撿起身邊的野生石蚵,掰開堅硬的蚵殼,動作熟練地將新鮮的蚵仔撥入籃中,帶回家加菜或拿到市場販售。
途中也經過幾處匯入頭前溪的「小溪流」,這是附近住宅任意排放的家庭廢水。顯示頭前溪滋養了萬物,也承載了人類製造的廢棄髒汙。在頭前溪亮麗的外表下,也有它晦暗的一面。
「我渡溪時撿起一顆牡犡,看完後再放回溪裡,也許一個月以後看不到這裡有人採牡犡,河水會讓人思考時間的變化,我們都是過客」,化學系大一的林鈺晟,說出他在橫渡到頭前溪河中央靜默時腦海中浮現的想法。
教育與學習科技系大一的江芳萱認為,不同於去聽溪流相關演講,渡溪是透過身體接觸,感受溪流的力量,如有機會,她還想再次橫渡。
「當我試著把一隻腳抬起來時,可以感覺到自己的腳是被河水帶往前,感覺很奇妙。」江芳萱同班同學賴舒晴也參與這次橫渡,喜歡水上活動的她,是第一次參與橫渡。賴舒晴在彰化的老家離濁水溪很近,但從小就被告誡要遠離河邊,而且濁水溪很寬,不太可能橫渡。當她在頭前溪中央閉眼靜默時,感受到頭前溪看似沉靜,卻柔中帶剛的力量。
清大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分環所)教授兼所長周秀專與清大秘書處永續與韌性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分環所兼任助理教授陳俊銘,是這門「永續環境治理設計思考」課程設計的靈魂人物,這是一學期、三學分的通識課程,除了安排修課學生橫渡頭前溪,親身感受溪流的生態,還會安排同學參觀新竹科學園區廢水處理廠,邀請學者專家和同學討論在地需求,提出問題,並請學生腦力激盪,共同想出解決辦法。
課程另一項特色,是請擅長巨量資料分析的郭孟倫教授為修課的同學進行環境意識的問卷調查,透過問卷的前測和後測,分析趨勢變化,以及同學在上完一學期課程後的學習成效,讓同學看到自己和環境的連結。
郭孟倫教授表示,有些同學修完一學期的課,會發覺自己和環境逐漸趨向一體,不再從個人方便和利益思考,達到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們帶大家走進河中央,感受溪流承受的各種壓力,除了生態導覽外,我們留很多時間讓參加者與環境互動、感受,包括潮間帶、泥沙淤積、城市廢水排放等情境。」島港豐巢專案經理王志仁說,這不是一般的休閒,而是讓人真正走進溪流,體會河流的氛圍與壓力的心靈洗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