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周報】看不見的污染,看得見的崩壞:英格蘭河川陷入連環危機
河好如初網站關注河川議題,將於每周四推出「河好如初周報」為讀者網羅全球重要的河川治理、生態與文化,涵蓋水資源政策、環境爭議、生物多樣性與復育行動等議題。快速掌握最新動態,串連不同流域的聲音與事件,讓河流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公共關注與討論的主體。
過去一週,英格蘭(England)的河川議題成為國際媒體環境版焦點。與其說是一樁單一事件,不如說是一連串相互勾連的危機:政策退讓讓河岸失守,道路逕流與非法排污長期無管,乾旱與暴雨矛盾並存,甚至迫使奧運選手下水抗議。這些新聞環環相扣,顯示英格蘭河川的危機並非偶發,而是治理與制度長期缺陷的累積結果。本週報整理四則新聞,帶你看見英格蘭河川的真實困境。
一、政策鬆動下的河岸危機:緩衝帶消失與棲地崩壞
脫歐(Brexit)後,英國農業政策出現重大轉變。過去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AP)要求農民在河岸保留兩公尺寬的「緩衝帶」(buffer zone),不得耕作或施藥。這條看似細微的規定,卻在二十年間有效守護河岸植被與生物棲地,同時過濾化肥與農藥的污染。
然而,《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指出,隨著新補助制度取代 CAP,河岸保護帶不再強制。保育團體 Wildlife Trusts 警告,短短數月內,已有超過 400 平方公里的緩衝地帶消失。農地直接延伸到河邊,導致河岸侵蝕加劇,水田鼠、蜻蜓、蛙類與水生昆蟲失去棲地。
緩衝帶流失不只是生態危機,也惡化水質。雨水缺乏天然過濾層,沖刷帶走氮、磷,造成富營養化。專家批評政府的新「可持續農業補貼」(SFI)僅靠自願,缺乏約束力,難以防堵惡化。這揭示了政策鬆動與河川生態崩壞的直接連結,也突顯英格蘭農業與環境政策整合的缺口。
二、隱形殺手與非法排放:英格蘭河川的雙重污染
英格蘭國會環境審查委員會(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9 月初直指,道路逕流(road runoff)是河川惡化的「隱形殺手」。據《衛報》報導,全英約有 25,000 個道路出水口,將輪胎粉塵、煞車片磨耗物、燃油殘餘、瀝青與重金屬直接排入河川。這些污染物平時難以察覺,卻長年累積,成為水質不達標的主因之一。
然而,監管幾乎付之闕如。目前僅 126 個出水口被列為「高風險點」,計畫到 2030 年才全面整治,但進度嚴重落後。保育團體警告,這些慢性污染正使魚類和水生昆蟲族群持續衰退,連帶衝擊鳥類與其他依賴河川的物種。
與此同時,《泰晤士報》(The Times)揭露,英格蘭水務公司每日平均發生超過 100 起「乾日」(dry day)污水排放,即在無降雨情況下直接排放未經處理污水。Anglian Water、South West Water、Thames Water 都被點名問題嚴重。此類排放通常屬非法,但因設施老舊與罰則不足,已成業界「潛規則」。
從道路逕流到乾日排污,兩種來源看似不同,卻共同折射出英格蘭水務治理的深層困境:污染來源無人監管、責任歸屬模糊、罰則缺乏嚇阻力。專家提醒,若不及時建立完整的監管與責任追究制度,河川將在未來十年繼續被這些「看不見卻持續發生」的污染蠶食。
三、降雨難解含水赤字,英格蘭陷入旱中有雨困境
《衛報》9 月 8 日報導指出,英格蘭今年秋天恐出現「旱中有雨」的局面:降雨雖增加,卻不足以彌補長期乾旱造成的地下含水層與基流不足。短時強降雨大多轉為逕流,挾帶污染直流入海,未能補充地下水。
在低水位下,河水升溫、溶氧下降,魚類與水生生物面臨生存壓力。部分河段甚至季節性乾涸,破壞生態循環。專家建議恢復濕地與河漫灘,讓雨水能滲入土壤;城市應推動透水鋪面與低衝擊開發(LID);農業端則應恢復河岸植被,強化水文循環。
這凸顯一個矛盾:即便降雨增加,若環境基礎受損,水資源赤字仍難解。這與「緩衝帶消失」「道路逕流」互相呼應,揭示英格蘭河川危機的系統性。
四、公民抗爭:河流成為戰場,泰晤士河反污水游泳接力
9 月初,來自四地的八名運動員展開「Thames Swim Against Sewage」(泰晤士河反污水游泳挑戰),以接力方式游泳 200 公里,沿途檢測水質,並在國會大廈(Westminster Parliament)遞交請願。《泰晤士報》報導,在 Henley 河段檢測結果顯示 E. coli 指數高達 4,212 cfu/100mL,遠超安全標準,迫使部分泳程中止。
行動由 Surfers Against Sewage(SAS)發起,訴求全年即時監測與加重罰則。《BBC》指出,這場行動凸顯的不只是環保,更關乎公共健康與公民權利。當連「使用河流」的權利都受污染威脅,民眾以身抗議,也對政府與企業釋放明確的政治訊號。
參考資料:
▪️名詞解釋
道路逕流(road runoff):是雨水流經道路、沖刷並攜帶輪胎磨耗物、機油、燃料殘留、瀝青微粒與重金屬等污染物,因為柏油路、水泥地無法滲水,雨水一旦落下,就會快速匯流到排水系統或側溝,形成「逕流」。這些分散的污染源長期累積,會造成水質惡化、魚類與昆蟲等水生生物衰退,也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因此被稱為河川的「隱形殺手」。
「乾日」(dry day)污水排放:是指在沒有降雨的情況下,水務公司卻將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川或海域。這種行為通常屬非法,顯示設施老舊或企業為省成本而濫排。與大雨時的超量排放不同,乾日排放會導致水質惡化、大腸桿菌超標、生態受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