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公民水文素養必修課 「島都之河」新書介紹

「大漢溪就像個血氣方剛的青年、新店溪就像學富五車的學者、基隆河則像溫柔婉約的少女, 他們在淡水河這位母親的羽翼下,孕育了600萬的人口,創造了不一樣的淡水河文化」,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長張廣智一番妙喻,恰如其分地說明了淡水河與三大支流的特性。
9月13日在台北市紀州庵文學森林有一場「島都之河:匯流與共生,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的新書發表會,介紹由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及春山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新書「島都之河」。島都意謂台北,島都之河指得就是流經大台北盆地的淡水河。這本書共18萬字,25個章節,從歷史的視角看淡水河的演變,也反思人與河、人與水的關係。
本書的主編、三位作者之一的顧雅文,目前是中研院台灣史副研究員,她表示在過往環境史中,常讀到進步裡的黑暗面,反映出人類征服自然的野心,後來卻遭到大自然反撲。現代人看到混凝土的堤防工程,常希望回復到日治或是清代時期就地取材的工法,但焉知在當時原住民眼中,就地取材工法不也是在破壞自然。本書希望呈現多重視角,促成相互對話。
顧雅文的阿公是清代三大圳之一,八堡圳圳主第25世後代,因著這層因緣,讓她想知道當時的水利工程師如何去了解自然,並呈現在書中。
另一位作者李宗信目前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他從常民文化的角度,指日本人觀察到當時台灣人和水域看似親近,卻又疏遠的關係。包括台灣人勤於在河邊洗衣,卻不愛沐浴,大人常用水鬼傳說,嚴禁子女到河邊活動,小朋友跑到河邊玩,回家會被打。
日人來台後,台灣人的懼水觀念開始轉變,在還不講求休閒的年代,台北新公園被當成台北人親水之地,淡水河畔出現了用來納涼、賞月和喝茶吃飯的清涼亭和料亭,紀州庵在日本時代就是料(理)亭。選在紀州庵舉辦「島都之河」新書發表會更饒富意義。
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簡佑丞是本書第三位作者,他指出日本人剛來台灣時,發現淡水河具有舟楫之利,計畫把淡水港發展為國際商港,基隆港則定位為軍港。但1911年淡水河的洪災,原本計畫在艋舺興建的船渠和港口,被迫改為一道堤防,於是計畫生變,軍港和商港又都集中在基隆港。
淡水河名為「淡水」,水卻未必淡,因淡水河是感潮河川,意即海水會隨著潮汐逆流而上,最遠處可以到達舊名「水返腳」的汐止。正因如此,清乾隆年間,郭錫瑠從彰化要在台北興建大圳,尋找灌溉水源時,為了避開鹹水,只能到上游的新店溪作為引水源頭,這段歷史在書中有清楚交代。
島都之河這本書另一特色,就是書中呈現豐富的圖資,除了清代和日治時期的地圖和照片,更有陳澄波、李梅樹、藍蔭鼎等台灣知名水彩畫家的畫作,呈現當時淡水河畔常民百姓的生活型態。水規分署長張廣智表示,書中藍蔭鼎一幅描繪淡水河畔養鴨人家在黃昏時趕鴨回竂的畫作「霞光萬丈」,更是首次對外展出,彌足珍貴。
在新書發表會中,本書三位作者並為現場讀者一一簽名,人龍迤邐。水利署水利分署長張廣智說,人體有70%是水份,每個人都像一滴水,有這麼多人關心河流,這股力量就能匯聚成河,甚至成湖成海,力量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