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周報】讓未來上岸──河邊守護者的生命故事

為了成為河流的夥伴,羅克・羅茲曼成立「巴爾幹河流保衛行動」 Balkan River Defence,透過划行來說話,用行動表明他的立場。 圖片來源 / Balkan River Defence官網截圖
為了成為河流的夥伴,羅克・羅茲曼成立「巴爾幹河流保衛行動」 Balkan River Defence,透過划行來說話,用行動表明他的立場。 圖片來源 / Balkan River Defence官網截圖

河好如初網站關注河川議題,將於每周四推出「河好如初周報」為讀者網羅全球重要的河川治理、生態與文化,涵蓋水資源政策、環境爭議、生物多樣性與復育行動等議題。快速掌握最新動態,串連不同流域的聲音與事件,讓河流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公共關注與討論的主體。

在這個時代,河流常常以數字被記錄:多少公里長、多少立方水量、多少污染指數。但河流真正的意義,往往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與它們相伴的人。當我們談河川保護,其實是在談一個個生命故事——那些願意為水發聲的人。

當我們看了他們的故事,也許會發現另一個真相:雖然是我們守護著河流,其實是河流在守護我們。

羅克・羅茲曼Rok Rozman(斯洛維尼亞 / 巴爾幹):一條河教會他的比奧運更大的事。 圖片來源:User:Rok Rozman / 維基共享資源,依據 CC BY-SA 4.0 授權使用。
羅克・羅茲曼Rok Rozman(斯洛維尼亞 / 巴爾幹):一條河教會他的比奧運更大的事。 圖片來源:User:Rok Rozman / 維基共享資源,依據 CC BY-SA 4.0 授權使用。

▌羅克・羅茲曼Rok Rozman(斯洛維尼亞 / 巴爾幹):一條河教會他的比奧運更大的事

Rok Rozman是一位賽艇運動員,曾代表斯洛維尼亞參加2008 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一個冬天的午後,訓練結束後,Rok Rozman 把划艇拖上岸邊,手指因寒冷僵硬得幾乎握不住槳,突然心裡冒出一個問題:「我划得那麼快,是為了離開河流?還是為了回到它身邊?」

他漸漸意識到,自己與河流的關係,正在被速度和勝負遮蔽。奧運教會了他如何競爭,但一條自由流動的河,點醒他什麼是真正的生命意義。

退役後的另一場比賽

退役之後Rok 回到熟悉的水域,沒有碼錶,也沒有觀眾,就在那時,他得知巴爾幹半島上,數百條野河正面臨水壩開發的威脅。那些他划過的河道——從碧藍的索查河(Soča),到奔騰的內雷特瓦河(Neretva)——將被攔截、改道,成為沉默的水庫。

「那一刻我知道,我不能只做一個划艇者,我要成為河流的夥伴。」

於是他成立了「巴爾幹河流保衛行動」 Balkan River Defence。他的「抗爭」方式很不一樣:他選擇回到河裡,用划行來說話。2016 年起,他帶著幾個好友,背上帳篷、攝影機和划艇,展開為期數月的「巡河」。他們不是去測量數據,而是親自住進那些即將消失的野性河谷。

河流旁的相遇

在一次行程中,他在偏遠村落遇見一位老人。對方告訴他:「我們這一代早就不敢再靠近河了,小時候還會抓魚,現在河邊只有工地。」Rok 沒多說什麼,只是隔天準備了兩張艇板,邀老人重新下水。划完上岸,老人一句話都沒說,只是輕輕拍了拍他的背。

這就是 Rok 的哲學:要改變人對河流的想法,必須讓身體再次碰到水。於是,他們沿途設立「河邊電影院」,放映紀錄片;邀請不同的人上艇,教他們讀懂水紋;有人原本在桌上讀過厚厚的水壩評估報告,卻在一次短短的漂流後,驚訝地說:「原來這條河有自己的呼吸。」

我們不是在守護河流,而是河流在守護我們

Balkan River Defence 的成員常穿著印有一句話的 T-shirt:「We don’t defend the river. The river defends us.」對 Rok 來說,守護河流不是浪漫,而是生存。他曾說過:「我們保護河流,不是因為它需要我們,而是因為我們太需要它。」

如今的 Rok,不僅是一名環保運動者,更像是一名「流動的教育者」。2022 年,他帶著孩子和其他家庭一起划行 索查河(Soča),舉辦「親子河流營」,讓孩子在水上學會與自然共舞。他說:「孩子本來就懂得怎麼和河流相處,我們只是重新學習而已。」

2025 年,他正籌劃一場跨歐洲河流的漂流教育計畫,把藝術、政策和科學融合成一場「移動工作坊」。對他來說,河流從來不是國界的分隔,而是跨界的橋樑。

多年後,他回想起那個冬天的提問,如今有了答案。他划得快,不是為了逃離,而是為了能再次回到河流的懷抱。

參考資料:

  • Olympics.com – Athlete Profile
  • Olympics.com – From rower to river defender
  • 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 Suston Magazine
  • 圖片授權:Rok Rozman維基共享資源,依據 CC BY-SA 4.0 授權使用
  • 瑪麗・露斯・卡納基里(Mari Luz Canaquiri Murayari)從小在秘魯亞馬遜的瑪拉尼翁河(Marañón)邊長大。對她和 Kukama 族人來說,河流是母親,是祖先歌聲的延續。孩提時,母親會帶她到河裡抓魚、洗衣,水承載著生活的一切。 圖片來源 / 截圖至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youtube頻道
    瑪麗・露斯・卡納基里(Mari Luz Canaquiri Murayari)從小在秘魯亞馬遜的瑪拉尼翁河(Marañón)邊長大。對她和 Kukama 族人來說,河流是母親,是祖先歌聲的延續。孩提時,母親會帶她到河裡抓魚、洗衣,水承載著生活的一切。 圖片來源 / 截圖至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youtube頻道

    ▌瑪麗・露斯・卡納基里(Mari Luz Canaquiri,秘魯):讓母親守護母親河

    瑪麗・露斯・卡納基里(Mari Luz Canaquiri Murayari)從小在秘魯亞馬遜的瑪拉尼翁河(Marañón)邊長大。對她和 Kukama 族人來說,河流是母親,是祖先歌聲的延續。孩提時,母親會帶她到河裡抓魚、洗衣,水承載著生活的一切。

    後來,石油管線的洩漏一次又一次發生。河面浮起黑色油膜,魚群死去,孩子們因為碰到河水而染病。瑪麗是一位寡居的母親,要獨自養大孩子。當她說出「如果母親河死了,我的孩子怎麼活?」時,那不是口號,而是每天的焦慮。

    在 Kukama 族群裡,女性常負責取水、洗衣、照顧孩子,她們比任何人更直接感受河流的污染。瑪麗正是把這種經驗轉化為政治語言的人,讓「母親守護母親河」成為她們的符號。她召集婦女,成立「勇敢的女人協會」。這些平日最貼近河流的女人們,開始在筆記本上畫下污染地點,記錄魚群死亡和孩子生病的情況。這些看似瑣碎的筆記,最後成了法庭上的證據。

    在 NGO 和律師的協助下,她們走進法院,經過三年奮鬥,2024 年法院裁定 瑪拉尼翁河(Marañón)是一個「有權利的生命體」,這是亞馬遜流域首次成功的河流法律人格判決,開啟了其他原住民社群的想像:河流不只是環境,更是法律上的「生命」。

    這項判決也帶來了實際的改變:政府首次被迫承擔責任,啟動了針對石油基礎設施的檢查與修復;社區監督的合法性獲得承認,婦女們的「污染地圖」不再只是抗議工具,而成為法律證據;而石油公司也面臨更高風險,任何新的洩漏都可能被視為侵犯「河流權利」,在法庭上追責。雖然污染不會立刻消失,但遊戲規則已被改寫,從此再也沒有人能輕易忽視這條河的聲音。

    今天的瑪麗,帶著孩子和青年,繼續在村子裡做「河流地圖」,標記污染與恢復的地方。她說:「當你把河流畫在地圖上,它就回到我們的生命裡。」瑪拉尼翁河如今在法律上有了聲音,而讓這個聲音被聽見的人,是一位母親,一位寡婦,一個把眼淚化為勇氣的女人。

    參考資料:

  • The Guardian: Peruvian Indigenous campaigner Mari Luz Canaquiri Murayari wins Goldman Prize (2025-04-21)
  • International Rivers: River Defender Mari Luz Canaquiri Murayari wins 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2025-04-21)

  • 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Mari Luz Canaquiri Murayari
  • Wikipedia: Marañón River
  • 卡洛斯・馬洛・莫利納離開工程師的職位,將專業投入海洋守護。他說:「那一刻,我再也無法假裝自己只是個畫圖的人。」 圖片來源 / 截圖至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youtube頻道
    卡洛斯・馬洛・莫利納離開工程師的職位,將專業投入海洋守護。他說:「那一刻,我再也無法假裝自己只是個畫圖的人。」 圖片來源 / 截圖至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youtube頻道

    ▌卡洛斯・馬洛・莫利納(Carlos Mallo Molina,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從工程藍圖到守護藍色海洋

    年輕時的 Carlos 是一名土木工程師,習慣與藍圖、數字和混凝土為伍。在加那利群島的特內里費島,他曾參與過多項基礎建設設計,深信工程代表著進步。但當 豐薩利亞Fonsalía 港口計畫浮上檯面時,他卻無法再視藍圖為單純的線條。那些在圖紙上被劃掉的海域,實際上是鯨豚的遷徙走廊,是海龜覓食的草甸,是潮間帶無數生命的家。

    於是,他做出震撼身邊人的決定——離開工程師的職位,將專業投入海洋守護。他說:「那一刻,我再也無法假裝自己只是個畫圖的人。」

    憑著工程訓練的嚴謹,他帶著潛水裝備下海,開始建立屬於這片海域的「底圖」。一個個樣點、一條條 transect,他精確記錄海草、珊瑚、海龜與鯨豚的出沒位置,把看似零碎的觀察轉換為坐標的數據地圖。這些調查不只是數字,而是證明這片水域仍在呼吸的心跳。

    接著,他把這些數據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工程圖紙曾是他讓建築浮現的工具,現在則成為他構建虛擬潛水(VR)的基礎。透過 360 度影像與模型,學生即使沒潛過水,也能戴上頭盔「下潛」,看見海龜悠游、聽見海豚鳴叫。孩子們驚訝地摘下裝置,喊著:「原來我們家門口就有這麼神奇的地方!」那一刻,冷冰冰的數據真正變成了生命故事。VR 之外,他還以一本關於小海龜的繪本補充教材,讓最年幼的讀者也能在故事裡想像「守護家園」的意義。

    這些教育活動在島上迅速傳開:學校邀請他進行 VR 潛水工作坊,社區居民跟著孩子討論「港口該不該建」。他的數據與故事從課堂蔓延到街頭,逐漸匯聚成「拯救 Fonsalía」的民意。

    最終,數據讓決策者無法忽視,體驗讓居民動容,兩者在社會中交會成強大的力量。2023 年,政府宣布取消港口計畫,超過 17 萬英畝的海洋與河口生態系統得以保存。

    對 Carlos 來說,這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他正籌建以「河海交匯」為主題的環境教育中心,把調查、VR 與故事結合起來,讓更多家庭能透過真實的體驗與探索,重新認識這片水域。如今,他常帶孩子們走在潮間帶,指著水流的紋路說:「這才是最真實的課本。」

    對於這位曾經畫著港口藍圖的工程師而言,最重要的工程不再是建造,而是守護。因為唯有把專業轉化為觸動人心的教育,永續才會真正流動下去。

    參考資料:

  • The Guardian – Carlos Mallo Molina wins Goldman Prize
  • 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 Carlos Mallo Molina
  • Mongabay – VR and illustrations help preserve Canary Islands’ river mouths
  • 塞米亞・加爾比Semia Gharbi(突尼西亞):讓垃圾說笑話的科學家,把黑幕變教材 圖片來源 / 截圖至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youtube頻道
    塞米亞・加爾比Semia Gharbi(突尼西亞):讓垃圾說笑話的科學家,把黑幕變教材 圖片來源 / 截圖至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youtube頻道

    ▌塞米亞・加爾比Semia Gharbi(突尼西亞):讓垃圾說笑話的科學家,把黑幕變教材

    2020 年夏天,突尼西亞蘇塞港的工人打開一批來自義大利的貨櫃,愣住了。標示寫著「可回收塑膠」,裡頭卻是破衣、舊玩具、塑膠袋和發臭廚餘。282 個貨櫃、7,900 噸垃圾,官方硬說是「合法再利用」,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一場赤裸的環保醜聞。

    對 Semia Gharbi 而言,這一刻是她的人生分水嶺。她在突尼西亞成長,原本是環境科學家及大學教授。對當地的垃圾問題,她再熟悉不過:露天焚燒、非法傾倒、塑膠袋堆積如山。

    她要告訴國際社會:非洲不是歐洲的垃圾場!

    Gharbi 決定不再沉默。她組織 Réseau Tunisie Verte (RTV) 行動網絡,調閱進口文件、追蹤承包公司,並與記者合作,將調查結果公開。媒體頭條寫道:「歐洲的垃圾,非洲的負擔。」國會議員被迫質詢,街頭群眾舉牌抗議。

    當她揭開黑幕,環保部長被解職並判刑 3 年,涉案公司負責人逃亡德國遭判刑 15 年;超過 25 名官員被起訴。其中 6,000 噸垃圾全數送回義大利,而事件更推動歐盟收緊規範,禁止將塑膠廢棄物輸往非 OECD 國家,避免「廢棄殖民」。她要告訴國際社會:非洲不是歐洲的垃圾場。

    《垃圾去哪了?》:笑聲中的教育

    但 Gharbi 知道,政策改變還不夠,垃圾問題要讓人「懂得痛」,也要「願意聽」。於是她用科學家的理性,加上教育者的創意,製作了一支動畫短片《垃圾去哪了?》。

    片中,垃圾被擬人化成一隻狡猾的義大利怪獸,偷偷躲進船艙溜進突尼西亞。最後,孩子們大喊「垃圾回家吧!」,把它丟回大海。孩子們笑得前仰後合,但也開始在課堂裡問:「為什麼垃圾會跑來?」

    她還穿上用塑膠袋拼湊的戲服,在市集扮演「回收阿姨」,誇張模仿商人偷倒垃圾的動作。觀眾笑聲四起,有人邊笑邊說:「原來這就是我們每天的生活。」這種將醜聞變成喜劇的方式,讓人們第一次用輕鬆的心情談論環保。

    今天的 Gharbi,依然活躍於校園與社區。她在不同城鎮巡迴,帶孩子製作「垃圾偵探地圖」,標記社區裡的非法傾倒點。她說:「當你笑著記錄垃圾的時候,你就已經在改變它的命運了。」

    參考資料:

  • El País – Semia Gharbi: la tunecina que sentó un precedente contra el colonialismo de los residuos en África
  • 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 Semia Gharbi
  • The Cool Down – Tunisian activist fights toxic waste scandal
  • Réseau Tunisie Verte (RTV) – 官方介紹頁面
  • ▪️名詞解釋:
    「廢棄殖民」
    廢棄殖民是指富裕國家將難以處理或成本高昂的垃圾,轉嫁到發展中國家。由於後者缺乏完善設施,廢棄物常被傾倒或焚燒,造成污染與健康危害。這種行為延續了殖民時代的不平等,被視為環境不公的典型。

    延伸閱讀

    淡水河整治 嚴管大漢溪放流水

    淡水河整治 嚴管大漢溪放流水

    空拍畫面曝光/山林悲歌 大樹山區遭剃頭掩埋廢棄物

    空拍畫面曝光/山林悲歌 大樹山區遭剃頭掩埋廢棄物

    雙颱重創溪流護岸 新北搶修12處災點恢復防洪功能

    雙颱重創溪流護岸 新北搶修12處災點恢復防洪功能

    花蓮16支水環境巡守隊 1至8月300餘次巡檢護家園

    花蓮16支水環境巡守隊 1至8月300餘次巡檢護家園

    從天上到地底!新北AI防汛平台升級整合抽水及滯洪

    從天上到地底!新北AI防汛平台升級整合抽水及滯洪

    印度暴雨襲擊交通中斷 首都區古爾岡緊急停班課

    印度暴雨襲擊交通中斷 首都區古爾岡緊急停班課

    文青水園水資中心美學策展V2.0沉浸式體驗重新盛大開幕

    文青水園水資中心美學策展V2.0沉浸式體驗重新盛大開幕

    打造運動環境 侯友宜參訪荷蘭「市中心衝浪池」

    打造運動環境 侯友宜參訪荷蘭「市中心衝浪池」

    影/台南自來水爆管竹溪變黃河  擔心路基被掏空出現天坑

    影/台南自來水爆管竹溪變黃河 擔心路基被掏空出現天坑

    南投鳥嘴潭上游申設掩埋場 環團促退件

    南投鳥嘴潭上游申設掩埋場 環團促退件

    巴基斯坦東部豪雨河水暴漲 近50萬受困災民撤離

    巴基斯坦東部豪雨河水暴漲 近50萬受困災民撤離

    改造淡水河岸 打造台北塞納河

    改造淡水河岸 打造台北塞納河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