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上到地底!新北AI防汛平台升級整合抽水及滯洪

為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強降雨挑戰,新北市水利局積極推動智慧化防汛系統,今上午市政會議中,水利局長宋德仁以「一機在手 防汛ALL IN」為題報告,強調目前新北已建構出全國獨一無二的「AI智慧防汛平台」,整合監測、判斷、推播三大系統,讓決策零時差,翻轉傳統防汛模式。
副市長劉和然指出,AI治理已是未來城市防災的重要趨勢,新北市建構的智慧防汛平台,讓防汛工作從「天上到地底下」的水情狀況,都能透過一支手機全面掌握,真正做到了數位轉型。他也肯定水利局的創新作法,包括活化廢棄地下道、改造成滯洪池,提升滯洪能力,這樣的資源再利用非常具有前瞻性。
他也特別提及抽水站的預抽設計,是系統整合中的關鍵亮點,「預抽就是有滯洪量」,提前操作更能爭取黃金應變時間,未來更將迎來全國第一座智慧化抽水站,搭配AI學習與量化系統,將防汛作業全面整合,走向智慧化新階段。他強調,「非常感謝水利局的夥伴投入,也邀請大家一起努力,讓防汛工作更全面、更有效。」
宋德仁指出,新北市的防汛條件特別艱鉅,七成面積為山地、七成人口卻集中於平地,加上都市密集開發,綠地減少、逕流量大增,傳統設施如雨水下水道、滯洪池與抽水站在施工時面臨巨大挑戰。為此,市府透過16座抽水站預抽、推動透水保水自治條例,並結合公園與校園等空間打造透保水設施,至今已創造近300萬噸滯洪容量,具體提升整體韌性。
在AI應用方面,新北去年首度導入6處CCTV雨絲辨識技術,當降雨達10毫米/10分鐘,系統可比中央氣象署提前16分鐘偵測暴雨訊號,爭取關鍵預警時間,年底將再新增6處。另有607支具備積淹水影像辨識的CCTV,搭配感測器雙重驗證,實時掌握積水範圍與深度,今年預計再增加百支。
此外,66座抽水站已連接平台可精準操作閘門,8處雨水下水道與AI系統結合,升級判斷邏輯,不再單純依賴前池水位,還納入上游資訊進行推播;9所透保水校園也能進行遠端多次排空操作,進一步提升滯洪效能。平台還整合30處雨量站,開發新功能,在降雨達警戒值時自動推播周邊水情資訊,加快判斷與應變。
針對高風險區域,水利局也在12處地下空間建置CCTV監控,強化監測能力,不僅提升反應速度,也有助雨後影像回溯,找出潛在熱點與改善對策。
展望未來,115年度新北將啟用首座「智慧抽水站」,結合MR虛擬操作技術、AI影像辨識與降雨數據,進一步優化系統反應與預判能力。劉和然強調,水利局正以「解決淹水沉痾」、「發展智慧防汛」、「提升滯洪量能」為主軸,打造一個更具防洪韌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