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型塑膠危害 海大展開北海岸沙灘採樣科普調查分析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曾在台灣多處河川出海口,採集野生牡蠣發現體內都有微塑膠(MPs),發現海洋廢棄物除造成環境汙染的嚴重性。海大9月起以北海岸為實驗場域,結合地方本位教育,引導學生探究家鄉沙灘微型塑膠的分布與機制,並將研究結果轉譯成「接地氣」的科普教材,讓學生實地感受汙染的程度。
塑膠汙染已成迫切需要解決的海洋議題,海大學執行國科會補助的「I-Sea SOGA! 從台灣北海岸微塑膠在地研究到全齡科普推廣」計畫,經2個月的合作洽談9月啟動。
日前計畫主持人海大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許瑞峯副教授率領研究團隊舉辦「海洋微型塑膠種子教師工作坊」,指導各校教師進行沙灘採樣與數據分析實作,協助教師能將科學探究方法延伸到日常教學中,並帶領學生參與研究。
活動吸引來自5所夥伴學校、逾20位教師熱烈參與,包含基隆市立暖暖高中、新北市淡江高中、雙溪高中、金山高中及竹圍高中等。透過與海洋大學合作,期盼深耕在地行動發展,幫助高中生走出課堂,親臨海洋,未來計畫將培育百位以上高中生,累積各基地學校的監測成果,建置北海岸微塑膠資料庫。
許瑞峯表示,此計畫也將於各夥伴學校舉辦「大師講座」,將最新研究轉譯為淺顯易懂的科普知識,帶領學生理解微塑膠的成因與影響,將為基隆與新北市學校注入更多資源與學習契機,為海洋永續播下希望的種子。
許提醒,微塑膠已在食用的海鮮或飲用水中偵測到,人類的血也偵測到微塑膠濃度,說明微塑膠已進入人類食物鏈,大家都無法置身事外。
許瑞峯說,隨著塑膠使用量提升,塑膠廢棄物隨之增加,直徑小於零點五公分就屬微塑膠,並隨時間裂解成更微小的粒子。塑膠廢棄物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跟大小有關係,比如海龜在海中看到塑膠桶,只要去撥一下,不會出事,但若變成塑膠碎片,牠就可能以為是食物吃進去。塑膠小的更小的時候,連海洋生物濾食都會吃進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