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他們用說的,我們用做的!」江湖上人稱「螃蟹」的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一直是 「動口不如動手」的服膺者,他不是要找人幹架,而是希望大家加入淨溪的行列。
在他發起下,荒野保護協會從2019年第一場淨溪開始,到2025年初已經舉辦了約130場常態淨溪,幾乎是每隔兩到三周到就舉辦一場淨溪活動,他自己更幾乎場場都參加,實實在在捲起衣袖動手做。
「河川是台灣最卑微的土地!」聊起河川,謝國發頓時化身筏子溪的代言人和辯護者, 他認為,河川承載著人類排放的廢水,以及隨手丟棄的垃圾廢棄物。人們肆意而為,卻讓河川承受汙名。河川不會抗議,不會喊冤,只是默默地把垃圾帶到下游,再飽受嫌棄。河川有如含冤莫白,令謝國發難以忍受。
老外涉溪撿垃圾觸發靈感
謝國發會發起及參與淨溪,不能不提到他的搭檔林笈克,謝國發和林笈克都是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校友,擔任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生態工程部經理的林笈克還是大謝國發兩屆的學長。
有一回林笈克到筏子溪做生態調查,看到一對外國遊客跑到筏子溪畔,原以為這對老外只是去看風景,想不到兩位老外竟然踏進筏子溪撿垃圾,再把手上垃圾拎回下榻的福華飯店,這讓出於好奇而尾隨其後的林笈克大感驚訝,也大受感動,因此林笈克就跑去找已經在荒野保護協會的謝國發,討論兩人是否可以為河川做些什麼。
「一開始也沒想得那麼遠,想說就乾脆組成一個荒野筏子溪平台,凝聚志工的力量, 一同守護筏子溪」。
第一場的淨溪活動,參與淨溪的人就是發起人謝國發、林笈克和人稱「聖甲蟲」的荒野保護協會志工楊政穎等小貓兩三隻,前後不超過六個人,那天筏子溪的垃圾多到撿不完,每個人都筋疲力竭,大汗淋漓。
六年來,每場淨溪活動至少都有三、四十人報名,每次能從溪裡撿到一百多公斤的垃圾,這是謝國發當初不敢想像的規模,但筏子溪的垃圾還是永遠撿不完。
東海勞作教育影響至深
東海大學有一項勞作教育的傳統,謝國發還是東海大一新生時,就跟著同學拿著掃帚和畚箕,打掃校園和周邊社區。打掃校園不輕鬆,但他樂在其中。
謝國發考進東海大學研究所後,更擔任勞作教育的區隊長,這是學生所能擔任的最高職務,他以大學長和區隊長的身分,帶著學弟妹去打掃校園。謝國發更將它發揚光大,把勞作教育用在筏子溪淨溪活動上。
「你去問東海校友,沒有一個人不覺得這是很好的生活教育和環境教育,甚至覺得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
「每次打掃校園都要點名,而且大一新生一定要修這門課,那時的東海學生都覺得要跟環境共好。但現在學生可能會覺得打掃校園是一種逼迫跟壓榨,甚至選填志願時還避開東海大學」,時代的變遷,讓世代觀念出現巨大落差。
要當守護筏子溪的螃蟹
每位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都會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這個名字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只要是自然界的生物都可以。志工們均以自然名稱呼彼此,有些志工平日上山下海,同進同出,卻始終不知道對方身分證上的真實姓名。
「螃蟹」是謝國發在荒野保護協會的自然名,也是外界對他的暱稱。螃蟹雖有硬殼,仍需要健全的水域環境才能繁衍成長。謝國發也以守護筏子溪為職志,一切就像命中註定,而且順理成章!
走進荒野保護協會舉辦的筏子溪淨溪活動,一開始宛如參加一場宗教儀式。大家先面向筏子溪雙手合十,再向河川深深一鞠躬,口中默念「筏子溪,對不起!」彷彿在認罪和告解,接著才展開淨溪活動。原本平凡無奇的溪邊撿垃圾,頓時昇華成類似靈修和坐禪的心靈提升活動,讓人有種淨化心靈的暢快和平靜。
淨溪目的在源頭減量
「大家知道我們今天撿了多少垃圾?可回收垃圾─44.6公斤;不可回收垃圾─106.6公斤!」每回淨溪結束,謝國發或荒野保護協會的帶隊志工都會現場公布當日淨溪成果。
荒野筏子溪平台的淨溪也有一套科學化的操作模式,每次都要填寫ICC(台灣國際淨灘行動記錄表)表格,還要為撿拾的垃圾進行分類和秤重,藉此了解漂流廢棄物與人類行為的關係,希望從源頭減量。
謝國發常問「 你們知道塑膠廢棄物在哪裡產生的?」各式各樣的答案紛紛出籠,「 有人會說工廠, 有人說什麼丟在河川裡面產生的, 其實塑膠廢棄物是在你消費的當下就產生的」。
「比如你去早餐店拿了一個肉包,拿了一個三明治,拿了根吸管,又拿了一個紙杯。又或者你去買一個便當,順手拿了一個提袋,再點了杯大冰拿,塑膠廢棄物就產生了」。往往在不經意中,各種消費行為就會產生塑膠廢棄物。
有人或許認為河川垃圾永遠撿不完,但在淨溪的過程中,會看到很多食物包裝和塑膠餐盒,或瓶瓶罐罐,日後在採買的時候,看到這些東西就會多想一下,「這真的是我需要的東西嗎?有必要這麼多包裝嗎?甚至產生罪惡感,就能把伸出去的手又縮回來」,謝國發認為,這就是淨溪的意義。
「我們是真實在做一件美好的事,我寧可去筏子溪撿一個保麗龍,或是撿一個寶特瓶、一個塑膠袋,那才是真正有益河川的事」。
謝國發去年還出了一本繪本「出發吧!野虎」,故事描述離開媽媽照顧的小石虎,沿著筏子溪探尋生態棲地的過程,當作環境教育的兒童讀本。他希望在現實中,包括石虎在內的野生動物都能在筏子溪流域平安長大,不要再遭受路殺和棲地被破壞,讓筏子溪成為人與自然界共享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