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

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溪流專員「聖甲蟲」楊政穎帶領民眾在筏子溪畔進行常態淨溪。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溪流專員「聖甲蟲」楊政穎帶領民眾在筏子溪畔進行常態淨溪。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週末來到台中筏子溪,可能會看到一群戴著手套、拿著夾子的民眾,專注地撿拾河岸上的垃圾;戴著頭巾、自然名為「聖甲蟲」的楊政穎,是人群中的熟面孔。楊政穎是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以下簡稱荒野台中分會)的溪流專員,2019年起帶領荒野台中分會的常態淨溪活動。近七年來,超過百場淨溪,他從未缺席。

提及全勤事蹟,楊政穎低調地說,自己只是做好分內工作。不過,楊政穎與筏子溪的緣份確實匪淺,因為他老家就座落在筏子溪旁。聊起童年對筏子溪的印象,楊政穎說,他小時候常在溪邊玩耍,有次為了去找在橋下釣魚的堂叔,與堂哥沿著河畔行走,忽然,兩大群白鷺鷥從水面和樹叢間騰空飛起,如同驚雷般劃破原本寧靜的氛圍,讓年幼的他震懾不已,壯觀景象就此烙印在心底。

2017年,楊政穎加入荒野台中分會的河溪小組,第一條踏查的溪流就是筏子溪。2020年起,他擔任溪流專員,除了針對筏子溪整治議題,與社區和公部門進行對話與倡議,也到校園推動環境教育,並帶領常態淨溪活動。

在荒野台中分會的淨溪活動中,大夥兒不是一到現場就開始撿垃圾,而是會聽荒野志工解說流域地圖、認識筏子溪。接著進行「淨溪儀式」:楊政穎會帶大家拍手,承諾用心投入;再拍手,代表願與夥伴合作;最後,眾人向筏子溪合掌鞠躬,表達對溪流的尊重。撿到的垃圾會根據國際淨灘行動(ICC)表格分類、稱重,讓參加者更清楚垃圾的組成,進一步思考如何從源頭減量。

在荒野台中分會的淨溪活動中,參加者先聽志工解說流域地圖與筏子溪的環境特色,認識溪流後再開始淨溪。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在荒野台中分會的淨溪活動中,參加者先聽志工解說流域地圖與筏子溪的環境特色,認識溪流後再開始淨溪。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楊政穎帶領參加者進行「淨溪儀式」,眾人向筏子溪合掌鞠躬,表達對溪流的尊重。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楊政穎帶領參加者進行「淨溪儀式」,眾人向筏子溪合掌鞠躬,表達對溪流的尊重。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楊政穎坦言,溪流垃圾難有撿完的一天,但淨溪重點是提升參與者的環保意識,「大家撿垃圾不是來消業障、覺得心安就好,我們更希望你在淨溪之後,思考如何調整日常行為,以減少不必要的垃圾。」楊政穎已經五年沒有主動買過一次性紙杯裝的手搖飲,這就是他的日常實踐。

在「荒野筏子溪平台」的臉書粉專上,可以看到許多民眾分享的淨溪心得。楊政穎說,有高中生淨溪後受到啟發,決定大學選讀生態相關科系。也有民眾分享住在筏子溪附近十多年,從來不知道可以靠近河岸,且過去遠觀溪流,廢棄物都被草木遮蓋,還以為河床很乾淨,淨溪後才驚覺原來岸邊垃圾這麼多。

目前筏子溪常態淨溪每兩週舉辦一次,若加上企業和學校另外申請,一個月最多會舉辦四次淨溪。根據荒野台中分會統計,自2019年6月到2024年10月,共撿拾約19,000公斤的川廢,近11,000人次參加淨溪活動。

台中人口共280萬,參加淨溪的一萬人次看似只佔一小部分,但楊政穎認為,只要每人向三、四個朋友分享淨溪心得,影響力就能持續擴大。他回憶荒野台中分會七年前第一次舉辦筏子溪常態淨溪時,包括自己在內,只有五個人到場,如今每場淨溪平均會有三、四十人報名。

楊政穎說,溪流垃圾難有撿完的一天,但淨溪有助於提升民眾環保意識。圖為筏子溪連仔橋旁的河道,消波塊上卡滿漂流垃圾。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楊政穎說,溪流垃圾難有撿完的一天,但淨溪有助於提升民眾環保意識。圖為筏子溪連仔橋旁的河道,消波塊上卡滿漂流垃圾。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近年來,荒野台中分會也與筏子溪主管機關第三河川分署建立起公私協力合作機制。「公部門如果有做不對的地方,我們(指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會發聲監督,但也從過去的對立,慢慢形成可以合作的關係。」楊政穎說。

筏子溪常態淨溪每兩週舉辦一次,吸引不少親子家庭帶孩子一起參與。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筏子溪常態淨溪每兩週舉辦一次,吸引不少親子家庭帶孩子一起參與。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楊政穎認為,雙方的溝通交流之所以能成形,原因之一正是荒野台中分會在筏子溪畔長年淨溪的投入,「公部門知道這個團體是玩真的,而不是來批評一下就走。」去年四月起,關心筏子溪的民間團體、個人及公部門更集結起來,成立「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臺」,進一步深化公私協力的可能性。

淨溪活動結束,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志工將清點完的垃圾分類並裝袋,等待垃圾車收運。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淨溪活動結束,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志工將清點完的垃圾分類並裝袋,等待垃圾車收運。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楊政穎說,他相信「持續投入」的力量,「只要你願意持續做一件事,不管最後會不會成功,過程中一定會有改變發生」。

楊政穎二十年前參加荒野解說員培訓,就此踏上關心自然環境的道路。荒野夥伴都會取個「自然名」,楊政穎笑著說,自從他決定自然名叫「聖甲蟲」,身材逐漸趨近聖甲蟲圓圓胖胖的模樣,但七年前投入筏子溪常態淨溪後,助他瘦身有成。

筏子溪常態淨溪結束後,荒野台中分會志工合影留念。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筏子溪常態淨溪結束後,荒野台中分會志工合影留念。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楊政穎打趣道,他覺得關心環境和減肥一樣,沒有「終點」可言——如果一鬆懈,體重可能飆升,自然環境也容易被忽視和破壞。

筏子溪上游,一隻白鷺鷥佇立河畔,靜靜與溪流相伴。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筏子溪上游,一隻白鷺鷥佇立河畔,靜靜與溪流相伴。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投入淨溪後瘦了三十公斤的楊政穎,用自身經歷領悟一個深刻道理:「關心環境就像控制體重,是一輩子的事」。

延伸閱讀

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邱一峰與「地方知識學」的社大實踐

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邱一峰與「地方知識學」的社大實踐

從筏子溪到知高圳走讀 陳子鎮自許成為溪流「觀察者」

從筏子溪到知高圳走讀 陳子鎮自許成為溪流「觀察者」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你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嗎?

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你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嗎?

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

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護育溪河 「斜槓生活」做蘆竹吸管

護育溪河 「斜槓生活」做蘆竹吸管

退隱農夫揪團用腳紀錄 點一把火護野溪

退隱農夫揪團用腳紀錄 點一把火護野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