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下水道

編輯精選 豪大雨來襲  人孔蓋為何會噴飛

豪大雨來襲 人孔蓋為何會噴飛

每當豪大雨發生,就可能會發生人孔蓋被噴飛的新聞事件,上百公斤的鑄鐵材質人孔蓋,有時甚至可以噴飛到四層樓高後再重重落地,不但危及行人生命,也可能砸中車輛和民房。為什麼豪大雨會造成人孔蓋噴飛,最大禍首可...

河邊故事 舊港島_頭前溪出海口的守門員

舊港島_頭前溪出海口的守門員

作者為竹塹社區大學 林宗儒校長舊港島是新竹市重要的島嶼,不僅承載新竹歷史記憶,也因竹塹港的設立帶動了城市的發展。然而,戰後的竹塹港因泥沙淤積,新竹的主要港口也從過往的舊港島,轉為頭前溪南測的南寮漁港...

編輯精選 生態整治筏子溪 將降低攔水堰

生態整治筏子溪 將降低攔水堰

台中市爭取前瞻預算整治筏子溪,昨邀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現勘,市府打算在筏子溪支流林厝排水、東大溪蓋礫間處理廠,淨化水質後再排入筏子溪。市府也規劃拆除永安橋附近的2.5公尺高的攔水堰,在上游新建較低矮的...

編輯精選 【把水找回來】導讀

【把水找回來】導讀

2015年初,台灣經歷了67年來的大旱,讓板新地區民眾被迫過起限水的日子。有感於極端氣候發展,旱澇強度和頻率將甚於過往,而國內一直忽視水的問題,聯合報系推出《把水找回來》願景工程,喚起民眾對台灣是缺...

編輯精選 汙水廠升級 供應再生水

汙水廠升級 供應再生水

經濟部、內政部、科技部與台南市政府昨(27)日簽約,「三部一市」聯手將台南永康汙水處理廠升級為可供給高科技產業使用的再生水廠,落實「一滴水變兩滴水」的政策。永康水資源回收中心預計2020年啟用,初期...

編輯精選 自來水漏水率降至17% 成效佳

自來水漏水率降至17% 成效佳

台灣自來水公司啟動降低漏水率十年計畫,目標在十年內達成減少漏水10億立方公尺,約為五座石門水庫的蓄水量。經濟部官員表示,降低漏水計畫啟動至今,成效超乎預期,目前漏水率已降到17%左右。自來水公司降漏...

編輯精選 農委會縮減水稻田 降公糧收購量

農委會縮減水稻田 降公糧收購量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我爭取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農委會將逐漸調整國內公糧保價收購政策。目前農委會一年收購40萬噸公糧,未來三年將減少收購10萬公噸,稻米種植面積亦計畫由目前27萬公頃減到24萬公頃。...

編輯精選 呼應「把水找回來」 經部:工業用水將只限不停

呼應「把水找回來」 經部:工業用水將只限不停

未來工業用水可能限水而不停水,經濟部次長楊偉甫昨(22)日表示,可以從有獨立管線專管接淨水廠的工業區或科學園區開始實施。例如進入三階限水供五停二,有獨立管線者,可以每天減供30%,但每天都不停水。目...

編輯精選 他山之石/東京水價一度50元 有錢換管

他山之石/東京水價一度50元 有錢換管

根據國際水協會調查,日本一度水價約新台幣35.82元,東京水價是日本平均水價的1.5倍。日本水利專家說,東京高水價讓水公司有本錢檢修水管,目前東京漏水率僅2%。「買新車,剛開沒問題,但五、六年後,要...

編輯精選 他山之石/以色列 沙漠造水創奇蹟

他山之石/以色列 沙漠造水創奇蹟

與台灣同屬亞熱帶地區的以色列,六成國土是沙漠,一年只有20多天下雨,靠著民眾力行節水,政府發展水工業積極造水,不但讓國內供水無虞,還能每年送水給約旦和巴勒斯坦自治區。「以色列人從小被教育水資源很珍貴...

編輯精選 小小「雨撲滿」 儲水大夢想

小小「雨撲滿」 儲水大夢想

「台灣年平均雨量有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降雨量的二到三倍,因為地形,雲一飄走,真正只有六分之一淡水留下來。台灣是世界排名第18名的缺水國家!」嘉南平原乾旱的四月天,民雄國小自然老師葉冠宏正在為五...

編輯精選 一滴用多次…再生水治本救急

一滴用多次…再生水治本救急

企業要設廠,水電就得到位,這是一直以來的思維,但今年開始轉變,未來企業要設廠,得先自己找水。不只是工業改變了與水的關係,農業也有新調整,大規模改變灌溉方式,把水省下來。站在台中福田水資源回收中心汙水...

編輯精選 再生水要普及…要靠水價合理化

再生水要普及…要靠水價合理化

我們從早到晚,一天之中包括沖廁、洗衣、洗澡、烹飪、澆灌等,隨時都在產生家庭汙水,而全國運轉中的汙水處理廠總共有54座,每天處理量約300萬噸汙水,但卻只有不到一成回收再利用,其餘均放流入海。「再生水...

編輯精選 農業省下來的水 可轉賣企業

農業省下來的水 可轉賣企業

經濟部次長楊偉甫表示,為鼓勵水利會進行農業節水,將修訂《水利法》22條,允許水利會將節省水量,直接供工業及民生標的使用,亦即可直接賣水給企業及民生部門。楊偉甫強調,這項修法並未涉及敏感的水權永久移轉...

編輯精選 資訊圖表/台灣的水…漏很大 用很兇

資訊圖表/台灣的水…漏很大 用很兇

67年來的大旱,讓板新地區民眾被迫過起限水的日子。隨著全球暖化,大旱將愈來愈頻繁,這已不是期盼下場大雨、來場颱風就能緩和長期缺水的趨勢。本報製作《把水找回來》專題,從降低漏水、汙水再生、以及積極節水...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