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政府撒了幾千億元治水,為何還是慘淹?

丹娜絲颱風造成重創,七二八豪雨又帶來嚴重災情,南台灣變成水鄉澤國。山坡坍方、公路斷裂、河流潰堤,半個台南市泡在水裡,數個村落被迫撤離,台灣的國土安全韌性讓人捏把冷汗。行政院擬訂的《丹娜絲颱風災後復原特別條例》,因此也將納入七二八災情,一併提供補貼及復建協助。中央並將編列一千億元治水經費,由水利署執行「末端治水工作」。
短短三周,丹娜絲和豪雨對南台灣造成如此嚴重的衝擊,令人難以想像。賴總統過去一年致力強化「社會韌性」,著重於國防及認知作戰的對應;未料,台灣的基礎建設及防災韌性如此脆弱,才更堪憂。這次水災降雨規模實屬罕見,但一味強調這是「百年一遇」,恐怕失焦。大家難道忘了,去年七月在宜蘭登陸的凱米颱風,也在南台灣造成嚴重淹水;但是,中央和地方對症下藥了嗎?當「百年一遇」變成「兩年兩遇」,豪雨量這個藉口能有多正當?
更讓人困惑的是,廿年來,扁、馬、蔡三任總統共編了三千多億元治水預算;為何豪雨一來,這些治水工程都通不過檢驗?陳水扁時代,二○○五年端出「八年八百億」治水方案;這筆預算,後來還追加到一一六○億元。馬英九時代,則以「流域綜合治理計畫」為名,編列了六年六六○億元特別預算。蔡英文時代,則在八年八千八百億的「前瞻建設計畫」項下的「水環境」,編列了一三五六億元,主要用於「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這些治水預算名稱堂皇,涵蓋了上游到下游的各項治水規畫;但豪雨一來,卻禁不起檢驗。
主要癥結有二:首先,這些大頭大腦的治水計畫,都不是針對特定的整治需要而發,而是廣泛的撒錢,讓各地自行找名目對號入座。亦即,「治水」被簡化成「工程發包」的執行,「預算」則被拆分進入承包商的口袋。在這種心態下,所謂整治只是「切割式」的築堤工程,從未實際針對區域淹水問題有效對症下藥,更從未意圖達到系統性的聯通疏濬。正因如此,賴政府現在要提出四年一千億的治水計畫,以完成「末端」的治理;莫非,政府過去的治水,根本沒看到系統末端的問題?
其次,過去談治水,只顧工程的撒錢發包,卻完全疏忽河川溝渠的日常維護與疏濬。試想,花大錢建設的水利設施,若不經常維護,河川山谷任由民眾傾倒事業廢棄物,市區溝渠下水道任由垃圾雜草阻塞,滯洪池全都變相挪為光電場使用;如此,一遇到豪大雨,怎麼可能不溢流成災?民進黨代理秘書長何博文近日在台南拿著圓鍬挖水溝,看似賣力,卻引發「作秀」之譏。網友最中肯的評論是:「這不是平日就該做的事嗎?」確實如此,政府廿年來砸三千多億元治水,若平時不思疏濬,只要有幾個環節堵塞,就足以使整個排水系統崩潰,這不是很淺顯的道理嗎?
南台灣是民進黨的鐵票區,台南市更是號稱「推個西瓜也能當選」的深綠票倉。近廿年來,民進黨執政對南部本命區的偏重不遺餘力,治水預算的分配,也絕對是「重南輕北」的情況。然而,到頭來,這些忠貞綠營鐵票區卻逃不過颱風及豪雨重創,淹成「水都威尼斯」。由此可見,民進黨對南台灣的治理多麼漫不經心,表面上砸了重金治水,實際上只肥了綠友友,並未盡心維護地方居民的權益。
去年凱米颱風帶來重創,原因是台灣已近三千天未曾遭遇強颱,全民都鬆懈了。但這次呢?政府仍只想砸錢疏民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