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周報】從荷蘭浮動房屋到丹麥會喝水的街道,看全球如何與水共存

河好如初網站關注河川議題,將於每周四推出「河好如初周報」為讀者網羅全球重要的河川治理、生態與文化,涵蓋水資源政策、環境爭議、生物多樣性與復育行動等議題。快速掌握最新動態,串連不同流域的聲音與事件,讓河流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公共關注與討論的主體。
今年台灣水災再度重創家園,全球洪災也不少,而有些國家早已走在與「水」共存的前線。從荷蘭浮動房屋結合智慧閘門的科技堡壘、日本以地下神殿與AI預警打造零誤差防線,到奧地利新多瑙河分洪道變身生態休閒綠帶,再到哥本哈根讓公園、街道一起「會喝水」的自然共融設計,各地用創新思維重塑防洪,將極端氣候的危機轉為生活提升的契機。本期帶您橫跨四地,看見災害治理如何突破框架,為台灣提供借鏡與啟發。
▍【日本】:地下神殿與AI預警築起滴水不漏防線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降雨挑戰,日本憑藉先進的防洪工程技術與人工智慧預警系統,成為全球防災管理的標竿國家。其中,被譽為「地下神殿」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與整合AI技術的災害預警網絡,不僅保護東京都1,300萬人口免受洪災威脅,更為世界各國提供防洪管理的創新典範。
世界最大地下防洪巨構震撼登場
位於埼玉縣春日部市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是日本國土交通省耗資20億美元、歷時13年建造的世界最大級地下防洪設施。這座深達地下50米的巨型工程,全長6.3公里,由5座巨大豎井與地下隧道系統組成,總容量相當於26個東京巨蛋的洪水儲存能力。
該系統的核心「調壓水槽」長177米、寬78米、高18米,內部設置59根每根重達500噸的巨型混凝土柱,宛如古代神殿般壯觀,因此被稱為「地下神殿」。配備4台每秒可排水200立方米的超大型水泵,能在短時間內將暴雨積水迅速排入江戶川,有效保護東京都心免受洪災侵襲。
AI整合預警系統精準預測災害
日本將人工智慧技術深度整合至災害管理系統,透過氣象雷達、衛星數據與AI模型分析,提供超精準的降雨預測與洪水警報。NTT公司開發的AI災害預測系統,能夠預測災害對基礎設施的影響,大幅減少災害損失並加速災後復原作業。
全國緊急廣播系統「J-Alert」可在30秒內覆蓋全日本,透過手機、電視、廣播與防災無線電同步發送緊急警報,確保偏遠地區民眾也能即時接收災害資訊。
近年來,日本積極推動AI攝影機、互聯火災警報系統等新技術驗證,開發更智慧化的災害管理工具。透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資訊系統、AI驅動洪水模型與無人機輔助損害評估,大幅提升災害應變效率與準確度。
百年治水大計展現前瞻思維
日本早在1993年即開始推動百年治水大計,日本經驗證明,面對氣候變遷挑戰,需要政府長期承諾、科技創新應用與社會全面參與的綜合策略,才能建構真正有效的防災體系,為全球防洪管理提供重要啟示。
參考資料:
▍【奧地利】新多瑙河分洪道:維也納打造防洪與生態共融的典範城市
維也納地處多瑙河流域,歷來屢受洪災威脅。為提升都市韌性,奧地利政府啟動「新多瑙河」(The New Danube)分洪道計畫,歷時16年完工,成為全球都市防洪與公共空間整合的經典範例。這條長達21.1公里、平均寬度200公尺的人工河道,平時為市民休閒空間,洪水來襲時則能即刻轉化為滯洪通道,守護首都安全。
關鍵工程設計:與洪水共存的智慧藍帶
新多瑙河與天然多瑙河間隔一條人造島「多瑙島」(Donauinsel),宛如城市防洪的綠色盾牌。當主河道水位上升至5.2公尺的警戒水位時,閘門即自動開啟,將部分洪水引入分洪道,有效分流主河壓力。此設施最高可處理每秒14,000立方公尺的洪峰流量,相當於5000年一遇的洪水。
2024年至2025年間,多瑙河流域遭逢極端氣候與暴雨侵襲。當主河道流量達每秒1萬立方公尺以上時,新多瑙河啟動分洪機制,維也納市中心因而未出現重大積水災情,成功證實其防洪設計效能卓越。
洪水控制之外:多功能公共空間的典範轉化
新多瑙河不僅是工程奇蹟,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河岸兩側總面積超過390公頃的綠地設施,包括沙灘、腳踏車道、運動場、划船區及生態濕地,吸引無數居民與觀光客前來,是維也納人最喜愛的戶外場域之一。
這項綠帶空間同時扮演滯洪緩衝與城市降溫的角色,也因植栽覆蓋與透水設計,有效減緩暴雨逕流。多瑙島年年舉辦大型音樂會與市民活動,防洪設施與社會機能無縫整合,展現了基礎建設「看得見也用得著」的城市治理智慧。
這座人工分洪道不僅是維也納的安全保證,更成為結合水利工程、生態保育與公共福祉的城市藍圖。其經驗證明,氣候變遷時代的防洪建設,應從「只擋水」進化為「善用水、共生共融」,進一步提升城市韌性與人居品質。
參考資料:
▍【丹麥】讓街道會「喝水」:海綿城市如何用綠色設計迎戰暴雨?
在哥本哈根,暴雨不再只是災害,它也是一種城市創新的起點。
2011年,一場百年一遇的暴雨讓整座城市陷入混亂,水淹街道、交通癱瘓、經濟損失高達10億歐元。這場災難成了轉捩點,促使丹麥首都重新思考:城市該如何與極端氣候共存?
答案,是讓城市變成一塊巨大的「海綿」。
綠色氣候屏障:把防災融入生活裡
走進哥本哈根的 Valby 區,一道看似普通的綠色隔音牆,實際上是一座「綠色氣候屏障」。它外觀如同一面綠籬牆,實則由柳枝構成、內部填充高吸水性的礦棉材料,能有效吸納從鄰近屋頂導入的雨水。雨水透過重力滲入牆體,部分經蒸發或下滲至地表,剩餘則流入旁側草坪的緩衝區,有效應對每日最高90毫米的強降雨。
同時結合降噪、防洪、生態與景觀等多重功能,展現自然基礎設施與城市建設的融合智慧。這道牆能吸收屋頂雨水、透過植物蒸散降低洪峰壓力,甚至可承受100年一遇的強降雨。最特別的是,它不需要電力抽水,完全仰賴自然滲透和蒸發來排水,讓防災設施隱身於街景中,默默發揮作用。
Climate Tiles:會喝水的人行道
在哥本哈根的 Nørrebro 區,行人走在街上可能沒發現腳下的秘密。這裡鋪設了一種名為「Climate Tiles」的透水鋪面,看起來像一般人行道,卻能主動收集並引導雨水流入地下蓄水系統。暴雨來襲時,它可以截流多達30%的額外雨量,減少排水系統壓力;在平時,收集的雨水則用於灌溉街旁植栽,提升街道綠意與舒適度。
公園不只是公園,而是城市的「緊急蓄水池」
哥本哈根在城市規劃中,最具巧思的設計之一就是「可淹水的公園」。例如 Enghaveparken,看似一座普通的社區綠地,實際上地底下藏著22,600立方公尺的蓄洪池。當暴雨來臨,這座公園可以「主動被淹」,為城市承接多餘的雨水,避免淹水災情擴大。白天是孩子的遊樂場、夜晚是社區聚會地,而在關鍵時刻,它變身為城市的守護者。
這不只是「防洪」,而是為下一代打造能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生活環境。
參考資料:
▍【荷蘭】洪災防護新突破:浮動房屋與智慧閘門系統
全球氣候變遷引發海平面上升與暴雨頻發,荷蘭作為低地國家長期面臨水患威脅。2025年,荷蘭政府積極推動多項創新洪災防護措施,在世界防洪技術中位居領先。其中,以「浮動房屋」(Floating Houses)試點計劃最受矚目,這類建築配備可隨著河流水位波動而自動升降的浮筒基座,讓居民在洪水來襲時無需撤離住所,有效減少人員疏散壓力與財產損失。
鹿特丹則打造全球首創全自動智慧防洪閘門系統。閘門融合即時水位與氣象數據,自動調節開啟或關閉,並連結中央「防災中控系統」,即時發布預警,提升洪水管控精確度。市府更推動「Room for the River」計劃,選擇部分農地作為洪水臨時蓄水區,巧妙減緩城市洪峰水量,降低對城區的壓力。該計劃成功避免了多起潛在氾濫,保障市民安全。
荷蘭政府強調,務必結合高科技與自然環境利用,打造生態與城市和諧共存的防洪體系。這種智慧與自然結合的防災模式,不僅提升抗洪韌性,亦為全球其他受洪水威脅國家提供參考典範。
參考資料:
▍相關新聞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