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周報】與河共生的城市革命:從德國魯爾到印度浦那,從水泥邊坡到生態回聲

河川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不是被馴服的對象,而是可以共生的夥伴。
本期河川週報,聚焦於全球四個關鍵案例——開啟一場「從斷裂到連結」的思維更新。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修復環境,更是修復與河流的關係。你可以重新想像你所居住的城市、你所熟悉的溪流,是否也有可能,不只是排水系統的一部分,而是社區文化、生物多樣性與未來韌性的根本?
【浦那市地圖上的樹】印度公民河岸資料庫,開啟河流治理新篇章
2025年7月中旬,印度西部城市浦那(Pune)出現一股不靠政府主導、卻深具制度影響力的公民行動風潮。數百名市民志工集結在 Mula 河畔,拿著手機與測量工具,逐一為河岸兩側的每一棵樹進行「地理標記」(Geotagging)。這項名為「Pune River Revival(浦那河復育計畫)」的行動,透過數位平台將每棵樹的座標、胸徑、物種與健康狀態紀錄下來,建立起一份前所未有的公民河岸資料庫,也為河川生態復育帶來嶄新的可能。
這股公民力量的誕生,並非一時興起。《Times of India》報導指出,自2023年底起,非營利組織 Green Hills Group 與 Pune Knowledge Cluster(浦那知識集群)合作開發「ConnecTree」與「Epicollect」兩款開源紀錄工具,推動市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應用於城市河川治理。2025年7月為止,已有超過200名志工參與,完成3.75公里河段、近千棵樹的數據蒐集與分析。
這些志工並非專業林業人員,而是教師、工程師與家庭主婦。他們透過簡易培訓,即可學會辨識原生樹種、測量胸徑、評估健康程度並上傳資料。Pune River Revival 創辦人 Shailaja Deshpande 表示,這項行動除了為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更重要的是「讓市民成為自己生活環境的觀察者與守護者」。
這場源自基層的環保行動,確實促使制度面有所回應。浦那市政機關Pimpri-Chinchwad Municipal Corporation(PCMC,皮普里-欽奇瓦德市政局)透過《Times of India》報導表示,已正式採納這批公民蒐集的資料,作為河岸復育規劃的重要參考依據。此外,該工程也獲得馬哈拉施特拉邦環境影響評估局(Maharashtra State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Authority,SEIAA)的環評核准,並將植樹、生態修復與民眾參與納入治理設計中。
除了制度改革,這項行動也帶來生態層面的回饋。據志工紀錄,Mula 河岸鳥類活動顯著增加,蝴蝶、蜻蜓等昆蟲族群回流,原先因開發而退化的生物棲地正逐步恢復。更令人振奮的是,許多學校教師已開始將這套紀錄系統導入校園課程,鼓勵學生在地圖上追蹤他們「守護的那棵樹」,讓環境教育從教室走入日常生活。
地圖上的這些點,不只是冷冰冰的座標,更象徵著人與河流重新連結的契機。浦那的經驗顯示,城市河流的未來,不只握在政府手中,而是來自於千千萬萬個願意彎下腰、記錄一棵樹的普通市民。
參考資料:
【再見魯爾污水管】德國砸下1800億,讓一條污水管變回河流
德國政府近期正式宣告,結束為期30年的埃姆舍河(Emscher River)復育計畫,這條曾經惡名昭彰、被稱為「魯爾污水管」的工業排水河,如今重新蛻變為城市綠廊與淡水生態系。整個工程耗資高達55億歐元(約新台幣1800億元),是歐洲史上最大規模的都市河川整治之一,也象徵德國水資源治理從「排放」邏輯走向「與自然共處」的新方向。
埃姆舍河位於德國工業重鎮魯爾區(Ruhr region),橫貫杜伊斯堡(Duisburg)、多特蒙德(Dortmund)等城市,自19世紀起長期作為煤礦與鋼鐵產業的排污渠道。由於當地早期缺乏現代化下水道設計,生活與工業污水長年直接排入河中,河道被截彎取直、水泥護岸硬化,生物無法棲息,空氣中充滿惡臭,成為當地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開放式下水道」。
為了翻轉這段歷史,德國從1992年起啟動大規模整治計畫:建構超過400公里地下污水管線,將污水與雨水分流;拆除混凝土護岸,重塑自然河道;恢復濕地、種植原生植物、設置泛洪區與河岸綠帶,並同步串連出長達130公里的自行車與人行步道網絡。
據《The Guardian》報導,經過三十年,埃姆舍河的水質已達可棲息等級,超過50種魚類與上百種水鳥重返,包括河鱸、梭魚、白鷺與翠鳥。濕地植物如蒲草與蘆葦也開始擴張,歐亞水獺與青蛙的回歸被當地視為「自然回應的榮譽勳章」。市民重新走入河邊,孩子們在新建的自然觀察平臺學習水域生態,這條「污水管」終於回歸作為一條真正的「河流」。
德國Emschergenossenschaft水資源協會表示,此案最大的意義不僅是生態復原,而是觀念的根本改變:「我們不再把河流當作排水工具,而是看作氣候調適、健康生活與公共空間的一部分。」
如今,埃姆舍河的成功案例已成為歐盟城市水治理的參考範例。專家指出,這場浩大的轉型提醒全球城市:「一條受損的河流可以再生,但必須願意等待、投入資源,並與自然妥協。」
這不只是德國的生態勝利,更是城市如何與河川共生的最有力註解。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5/jul/10/emscher-europe-dirtiest-river-nature-sewer-of-ruher (theguardian.com)
【布里斯托小溪】英國城市再野化,開啟溪流治理新未來
在全球關注氣候變遷與城市洪患的當下,英國布里斯托市(Bristol)這場名為「城市再野化行動」(Urban Rewilding Bristol)的計畫,起始於一群在地居民、環保志工與市政府的合作。這條原本被三面光水泥渠道封閉的城市溪流,近年在社區行動組織與市府共同推動下完成解構與再自然化工程。工程內容包括拆除混凝土護岸、恢復原始河岸坡度、種植本地水生植群與設置自然過濾濕地。
不到一年時間,該溪流不僅重獲流動自由,也迎來歐洲苦花、石蠶蛾等指標性水生生物大量回歸。依據《Happy Eco News》報導,溪流周邊生物多樣性指數激增逾300%。更令人振奮的是,該地也成為當地中小學生的戶外教室與生態公園,提供社區教育與休閒空間。
布里斯托的案例結合了河岸自然修復和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打造出一套「小尺度流域治理」的新玩法。這種治理模式,說白了,就是針對小範圍流域進行有計畫的管理和修復,透過簡單且有效的做法,解決像是水土流失和水質污染這類常見問題。重點是用更親近自然、干預少的方法,讓溪流慢慢自己恢復活力,也促進在地居民和團體一起參與。這樣一來,不用花大錢蓋鋼筋水泥的硬體設施,也能讓城市裡的溪流變得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也成了社區共好的重要資源。
參考資料:
【川崎市共治河流學】從小學生到居民,共築日常的自然溪流
川崎市環境總合研究所於7月30日將舉辦「第一屆環境研討會——你也是小小研究員!河川水質與生物自由研究實驗室」,這是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在推動城市河川再生藍圖(Urban River Restoration Plan)後,持續進行的態環境教育活動,鼓勵川崎市居民參與河川的生態教育。
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於2024年7月正式啟動「城市河川再生藍圖」(Urban River Restoration Plan),針對4條多年被硬體化的都市溪流實施生態改造,主要工程包括拆除水泥護岸、恢復自然河岸坡度、建置雨水花園、種植本地水生植物與設置仿生魚道。這些措施有效提升城市滯洪能力、生態多樣性以及親水空間的品質,讓河流重新注入生命活力,同時創造市民休憩與教育的新場所。
川崎市此計畫的一大特色是強調「共治」精神,積極納入居民、公民團體及在地學校參與設計與管理。為引導毫無經驗的居民發揮創意,川崎市採用了日本知名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提出的「IWTA循環」方法,即採訪(Interview)、工作坊(Workshop)、團隊建立(Teambuilding)、行動(Action)四階段步驟。透過這套循環,引導居民探索自身需求、進行共同規劃,以及試行和修正方案,確保設計內容符合在地多元期待,真正做到社區是溪流的共同設計者與守護者1。
此外,川崎市的河川再生計畫也結合了生態城市的理念,推動循環經濟與資源有效利用,促進工業轉型與環境共生2。這種多方合作模式不僅提升了環境品質,也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與認同感,讓河川治理工作更具有韌性與永續性。
正因如此,川崎市被視為日本全國都市再野化政策的示範範例。川崎市特別將居民、公民團體與在地學校納入規劃流程,讓社區成為溪流的共同設計者與守護者。據《Kyodo News》報導,該計畫被視為全國都市再野化政策的示範點,有意擴展至東京與大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