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周報】城市河流不想再沉默:4條走向生態復甦的關鍵路線

格拉河為埃姆斯河的右支流,圖為位於德國圖林根州埃爾福特的克雷默橋,橫跨格拉河,是德國中部愛爾福特市的一座中古世紀拱橋,有河道相伴,更突顯出世紀的美。 圖片來源 / envato
格拉河為埃姆斯河的右支流,圖為位於德國圖林根州埃爾福特的克雷默橋,橫跨格拉河,是德國中部愛爾福特市的一座中古世紀拱橋,有河道相伴,更突顯出世紀的美。 圖片來源 / envato

河好如初網站關注河川議題,將於每周四推出「河好如初周報」為讀者網羅全球重要的河川治理、生態與文化,涵蓋水資源政策、環境爭議、生物多樣性與復育行動等議題。快速掌握最新動態,串連不同流域的聲音與事件,讓河流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公共關注與討論的主體。

德國埃姆斯河|造船廠退後一步,河流前進一大步

德國西北部的埃姆斯河(Ems River)長期因造船產業過度疏浚與攔河堤建設,導致鹽化、沉積物淤積與生物棲地破壞。在德國西北部的埃姆斯河(Ems River),長年以來為了配合郵輪造船業的需求,河道被過度疏浚、築堤防堵,造成鹽化與沉積物累積,生態系統幾乎瓦解。這條河,曾經只是一條為產業服務的「功能型河道」。

2010年,在 NGO「BUND」與居民聯盟多年倡議下,聯邦政府、下薩克森州政府與造船龍頭 Meyer Werft 共同簽署《Ems 生態重建協議》。這場協議的關鍵,就是讓產業讓一步、河流喘口氣。

計畫推動恢復潮汐流動、岸坡再植與強化自淨能力,並設立永久監測站,與居民公開分享資料。截至2023年,自然化河段已超過12公里,魚群數量顯著提升,成為歐盟《水框架指令》中的示範案例。

根據歐洲環境署(EEA)2023年專文報導,當地正持續擴大自然化範圍,未來重點將聚焦在「河口功能的再生」與「氣候適應性提升」,是目前歐洲極具指標性的流域協作模式。

參考資料:

  • https://www.ern.org
  • https://www.inbo-news.org
  • 在倫敦,有一條曾經飄散惡臭的河流,如今正閃耀著生命的波光。這條河,是泰晤士(River Thames),一度被譏為"死河",卻在時間與科技的幫助下,重拾尊嚴,成為都市永續發展的象徵。 圖片來源 / envato
    在倫敦,有一條曾經飄散惡臭的河流,如今正閃耀著生命的波光。這條河,是泰晤士(River Thames),一度被譏為"死河",卻在時間與科技的幫助下,重拾尊嚴,成為都市永續發展的象徵。 圖片來源 / envato

    英國泰晤士河|倫敦的「超級下水道」革命

    在倫敦,有一條曾經飄散惡臭的河流,如今正閃耀著生命的波光。這條河,是泰晤士(River Thames),一度被譏為"死河",卻在時間與科技的幫助下,重拾尊嚴,成為都市永續發展的象徵。

    十九世紀工業化高峰期,泰晤士河承受著大量未處理的家庭與工業廢水。1957年,被《自然》雜誌列為“生物無法存活”的水體。即使二十世紀末已有部分改善,暴雨時污水系統溢流依舊將數百萬噸廢水倒入河中。

    關鍵轉折來自於英國水務署(Thames Water)與泰晤士隧道公司(Tideway)聯手推動的巨型工程:Thames Tideway Tunnel。該專案自2016年啟動,由倫敦市府、Thames21 等非營利組織共同推動輿論與社區參與。工程預算達42億英鎊,預計2025年完工。

    這條長達25公里、深達65公尺的「超級下水道」(super sewer),目的在於截流雨污混合排水,引至處理廠而非直排入河。伴隨人工濕地、河岸綠化與公共步道開發,泰晤士不僅改善水質,更重拾倫敦人的水岸生活。

    今日的泰晤士,是全球最乾淨的城市大河之一,重現海豹與鮭魚的蹤影,也喚回人們與水共處的記憶。這場城市與自然的和解,不僅是工程奇蹟,更是永續理念的具象實踐。

    參考資料:

    https://www.dsboffshore.com/news/thames-tideway-tunnel/

    韓國清溪川整治成功,成為南韓首爾旅遊新景點。  聯合報系資料照 記者林秀芳/攝影
    韓國清溪川整治成功,成為南韓首爾旅遊新景點。 聯合報系資料照 記者林秀芳/攝影

    韓國清溪川|從水泥怪獸到生態綠洲,首爾把高速公路還給一條河

    在首爾市中心,一條清澈流動的溪水穿越高樓林立的市區。遊客駐足,孩童戲水。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條被水泥高架橋覆蓋的暗渠——清溪川(Cheonggyecheon)。今年正值其恢復重建20週年,近期清溪川上游向公眾開放,讓居民有機會再次親近這條溪。

    1950年代韓戰後,清溪川被視為貧民窟與衛生問題象徵。1971年,高架道路正式完工,象徵韓國現代化,但也讓清溪川從人們記憶中抹去。

    2003年,時任首爾市長李明博(Lee Myung-bak)推動史上最具爭議的計畫之一:拆除高架橋,還溪於民。過程中克服交通替代方案設計、商業民眾抗議與高額預算壓力。

    最終,工程於2005年完工,全長5.8公里的水道引入循環水,設置步道、橋梁與生態島。市府同時重整周邊交通系統,推動大眾運輸優先與減車政策。

    成果不僅止於美化空間。生物多樣性由62種植物提升至308種,城市氣溫平均下降3–5°C,成為全球再自然化(re-naturalization)與藍綠基盤的指標案例。

    清溪川證明,一位有願景的政治領導者,能將城市價值觀導向共生永續。

    參考資料:

    https://www.koreaherald.com/article/10507125

    荷蘭鹿特丹市為南方之首,臨水地區幾乎都被港口、交通與開發佔據。 聯合報系資料照 記者陳正興/攝影
    荷蘭鹿特丹市為南方之首,臨水地區幾乎都被港口、交通與開發佔據。 聯合報系資料照 記者陳正興/攝影

    荷蘭鹿特丹|河岸變身記:從防洪設施到全民公園,Rivieroevers 玩真的!

    你以為防洪設施只能灰撲撲、遠離人群?荷蘭人不這麼想。在鹿特丹,河岸不再只是洪水來襲時的緊急後盾,而是市民週末散步、觀察水鳥、看展演的生活場域。

    這個讓城市與河流重新牽起手的計畫,就叫做「Rivieroevers」。

    說起這段歷程,其實一點也不浪漫。鹿特丹是個地勢比海平面還低的城市,面對極端降雨與海平面上升的雙重壓力,市府早在2013年就啟動多項自然為本(Nature-Based Solutions)試驗,希望找出比傳統水泥堤防更聰明的辦法。Rivieroevers 就是其中最具野心的計畫之一。

    但一開始,困難就來了。這可不是在空地上種樹這麼簡單——這些河岸本來就擁擠不堪,臨水地區幾乎都被港口、交通與開發佔據。更別說,市府還得說服各大機構與居民:這個兼顧「生態、防洪、娛樂」三大功能的理想藍圖,是有可能落地的。

    於是,他們先從小試點開始。位於Keilehaven的 tidal park(潮汐公園)成了Rivieroevers的先鋒。團隊在河口建造可吸收水量的緩坡,種下濾水植物,還設置浮動平台,結果不但防洪力升級,還吸引大量水鳥駐足。居民也開始主動提出:能不能再多一些步道?能不能加入社區活動空間?

    現在,這片「智慧河岸」從試點走向擴大實施,預計將打通鹿特丹外圍13公里河岸,打造真正的「可親近防洪網絡」。市政團隊也同步啟用監測系統,追蹤降雨量、水位變化與生物多樣性,讓數據成為未來推動策略的強大後盾。

    這場城市大改造的意義不只是對抗氣候變遷,更在於重建人與水的關係。當水來自四面八方,鹿特丹選擇張開雙臂擁抱它。

    參考資料:

  •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4/feb/01/water-comes-from-all-four-sides-how-rotterdams-tidal-park-protects-the-city
  • https://rotterdammaritimecapital.com/news/rotterdam-reef-successfully-installed-for-nature-and-shoreline-protection
  • 延伸閱讀

    奧運治水有成 百年禁令解除 塞納河開放游泳

    奧運治水有成 百年禁令解除 塞納河開放游泳

    泰山大窠坑溪二期1.5億工程完工 侯友宜:人、水重新連結

    泰山大窠坑溪二期1.5億工程完工 侯友宜:人、水重新連結

    【河好如初周報】從魚回家的路,看我們與河的下一步

    【河好如初周報】從魚回家的路,看我們與河的下一步

    美國德州洪災至少78死41失蹤:女童夏令營遭淹沒,為何災難比預期嚴重?

    美國德州洪災至少78死41失蹤:女童夏令營遭淹沒,為何災難比預期嚴重?

    德州洪災已161失蹤110死 艾伯特:一堵30呎水牆奪走生機

    德州洪災已161失蹤110死 艾伯特:一堵30呎水牆奪走生機

    美德州洪災已80死 包括28名兒童…川普列重大災區將探視

    美德州洪災已80死 包括28名兒童…川普列重大災區將探視

    廣角鏡/新店溪生態廊道

    廣角鏡/新店溪生態廊道

    保育不放假 台江學生新思維設計海草棲地模型守護生態

    保育不放假 台江學生新思維設計海草棲地模型守護生態

    【河好如初周報】科技下水,成為觀察河流的另一雙眼睛

    【河好如初周報】科技下水,成為觀察河流的另一雙眼睛

    視察碧潭堰魚道毛蟹爬繩回家 侯友宜:水環境是生命源頭

    視察碧潭堰魚道毛蟹爬繩回家 侯友宜:水環境是生命源頭

    濁水溪真有石虎 牠路過抬頭看一眼相機被拍到了

    濁水溪真有石虎 牠路過抬頭看一眼相機被拍到了

    台江親師生淨堤守護貝克氏鹽草 教學相長做比說更容易懂

    台江親師生淨堤守護貝克氏鹽草 教學相長做比說更容易懂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