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周報】從魚回家的路,看我們與河的下一步

在水泥築起的世界裡,洄游魚類需要更多人為它們打開通道。 圖片來源 / envato
在水泥築起的世界裡,洄游魚類需要更多人為它們打開通道。 圖片來源 / envato

河好如初網站關注河川議題,將於每周四推出「河好如初周報」為讀者網羅全球重要的河川治理、生態與文化,涵蓋水資源政策、環境爭議、生物多樣性與復育行動等議題。快速掌握最新動態,串連不同流域的聲音與事件,讓河流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公共關注與討論的主體。

洄游,是魚類對生命記憶的執著;河道,是自然留下的通行密碼。當氣候變遷、水壩阻隔與過度捕撈成為現代性的代價,魚還找得到回家的路嗎?

【全球志工一起開道】世界魚類遷徙基金會打造洄游生命線

世界魚類遷徙基金會串連超過70國、數百場志工行動,讓拆壩、設魚梯、社區清河、文化節慶,成為新的國際語言。

在全球眾多河川被水壩、水閘與堤防截斷的今日,洄游魚類正面臨史無前例的生存挑戰。為了讓鮭魚、鰻魚、鱘魚等洄游魚重拾通往繁殖與覓食之路的「生命通道」,世界魚類遷徙基金會(World Fish Migration Foundation, WFMF)正悄悄重建起這些魚類曾經擁有的連通水路。

6月22日,WFMF 結合全球「世界魚類遷徙日」(World Fish Migration Day)活動,在至少三個國家同步舉行魚道啟用儀式,主題為「連通河流、守護魚類」。新設或優化的魚梯與傍流通道不僅象徵生態修復的努力,更融合當地文化與藝術,邀請志工團體共同揭幕,喚起社區對河川健康的認知與參與熱情。

初步成果令人振奮。根據基金會的生態監測資料,新設魚道的魚類通行率提高了35至50%,其中鱒魚與銀鮭已透過無人機與感測器監控確認成功溯河。短短數日內,已有超過200人次志工投入河川清理、生態監測與教育講座,將保育行動轉化為社區共識。

世界魚類遷徙基金會自創立以來,便以修復河流連通性為核心目標,採取多管齊下策略:

•清除障礙、重建通道:與地方政府合作,拆除廢棄水壩、興建魚道,讓洄游魚不再受阻。
•推動全球倡議:每兩年舉辦「世界魚類遷徙日」,串連超過70國、數百場活動,從河畔到教室,喚起人們對洄游魚困境的關注。
•發展數據平台與技術工具:透過 Barrier Atlas、AMBER Atlas 等平台,掌握全球魚類遷徙阻礙點,並提供魚道設計與評估建議。
•鼓勵社區參與:結合學校教育、公民科學計畫,讓民眾參與魚類監測、水質檢測與環境教育。
•強化國際合作:與 WWF、IUCN、The Nature Conservancy 等機構合作,整合政策、資源與經驗。

基金會表示,年底前將以此次啟用的合作河段為基礎,撰寫魚道設計與經營指引,作為推廣範本,進一步擴展全球魚道網絡。接下來兩年內,預計再新增至少10條魚道,重點聚焦於亞洲、南美與非洲洄游魚受阻嚴重的區域。

未來,WFMF 也將結合 AI 智能辨識與即時影像監控系統,深化對魚群行為的理解,並透過學校課程、河岸文化節等活動,深化「連通河流、守護魚類」的公眾認同。同時,基金會將籌辦全球年度「魚道修復論壇」,建立魚類洄游的全球指標報告,促進跨國學習與在地實踐。

在水泥築起的世界裡,洄游魚類需要更多人為它們打開通道。世界魚類遷徙基金會所代表的,是一種跨越技術、文化與地域的合作精神,也是對河流與生命間聯繫的深刻理解。河流若能重連,生命也將重啟。

參考資料:

  • https://www.worldfishmigrationday.com/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rld_Fish_Migration_Day
  • 魚類洄游仰賴磁場、水溫與流速等自然訊號來引導方向,此圖為魚類在產卵季洄游過程。 圖片來源 / envato
    魚類洄游仰賴磁場、水溫與流速等自然訊號來引導方向,此圖為魚類在產卵季洄游過程。 圖片來源 / envato

    【密西西比異象】氣候亂了,魚也迷路了?

    科學家發現,鯰魚與鯉魚洄游方向顛倒。是水溫?是磁場?這不只是生態危機,更反映出我們對氣候變遷還不夠理解。

    當魚群也迷路,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檢視氣候變遷下的河流生態與社會風險。

    北美心臟地帶的密西西比河上,自今年6月起浮現一幕異常景象——成千上萬的鯰魚與鯉魚,原本應順流而下洄游產卵,卻逆流而上,游往上游。這樣不合邏輯的行為,不只震撼科學界,更暗藏氣候變遷對自然本能的深層干擾。

    洄游變調:魚群反方向游,河川指南針失靈

    此一現象最初由《Here & Now》(WBUR 公共電台)於節目〈The Great River〉中報導指出,在密西西比河部分流域中,洄游魚類洄游方向與過去數十年的行為出現逆轉現象。

    魚類洄游仰賴磁場、水溫與流速等自然訊號來引導方向,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與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研究指出,極端氣候造成河川水溫提升與洪旱交替,不僅可能擾亂磁場感知,也會使魚類游動成本大增。

    其中,高溫環境下水中溶氧量下降,會顯著降低魚類的臨界游泳速度(Ucrit),導致牠們更容易迷失方向或過早耗盡體力。

    生態+經濟雙重蝴蝶效應:魚迷航,社區也跟著慌

    密西西比河流域橫跨美國31州,是美國最大河川系統之一。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調查,其支撐超過140種淡水魚類、並為中西部沿岸數萬名漁民與旅遊產業提供收入。

    路易斯安那州漁業協會(Louisiana Seafood Board)在內部簡報指出,若魚群洄游失準情況持續,可能在兩年內造成20%以上的鯰魚捕撈損失。許多以傳統漁業為生的社區也回報魚種出現與捕獲數量落差,捕魚風險與不確定性增加。

    滯後政策:國會正推跨州聯盟應變

    針對此一現象,2025年初美國國會議員提出《密西西比河流域漁業委員會法案》(Mississippi River Basin Fisheries Act),主張建立一跨州委員會,整合監測數據、重建魚道、修復棲地與應對入侵種問題。

    該法案亦強調氣候調適能力,包括建立即時監測系統、資料分享平台,以及調整捕撈時機與範圍的彈性治理方式。這標誌著密西西比河首次有望推動系統性治理平台。

    科學呼籲:魚群錯亂是生態失衡的冰山一角

    康乃爾大學環境與永續研究所教授 Anita Shreepa 指出:「洄游錯亂並非例外,而是整體氣候紊亂下,河川生態系統邊界正在鬆動的表現。」她與其研究團隊建議,應建立動態的洄游魚類監測模型,整合水溫、磁場、水流與魚體資料,建構早期預警系統。

    來自《Aquatic Biology》的一篇研究亦指出,當水溫提升時,不僅魚類的最大游泳速度下降,其爆發力與導航能力也會受到抑制,使得長距離洄游失去效率與準確性。

    參考資料:

  • https://www.wbur.org/hereandnow/2025/01/13/the-great-river-boyce-upholt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0166445X9190069L noaa.gov+1int-res.com+1sciencedirect.com
  • 圖中河道呈鋸齒狀排列的小水池,每個池子之間有小落差,讓魚類可以逐步跳躍或游過,稱之為「階梯狀魚道」,許多國家為了幫助魚類皆會設計此種人工魚道。 圖片來源 / envato
    圖中河道呈鋸齒狀排列的小水池,每個池子之間有小落差,讓魚類可以逐步跳躍或游過,稱之為「階梯狀魚道」,許多國家為了幫助魚類皆會設計此種人工魚道。 圖片來源 / envato

    【挪威行動】鰻魚洄游失聯50年,挪威出手補破網

    從拆水壩、設魚梯到AI監測,這是一場社群與自然的再信任運動。2,000尾幼鰻回流,是自然對人類行動的回應。

    6月的挪威,看似平靜的河流下方,卻正悄悄上演一場自然界的遷徙奇蹟。在西南部一條剛啟用不久的魚道中,逾2,000尾稚嫩的歐洲幼鰻,順利從海口逆游而上,回到牠們祖先曾繁衍生息的淡水河川。這不是自然奇觀,而是一場結合生態科學、工程與社會參與的修復計畫。

    挪威用魚梯與社群聯手實驗,為瀕危的歐洲鰻開啟重生之路。

    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曾是歐洲河川最常見的洄游魚類之一,但自1970年代起,因過度捕撈、水壩設施封閉河道,加上氣候變遷打亂洄游時序,牠們的族群數量急速下滑,據統計,短短50年間,全球數量驟減90%至98%,瀕臨崩解邊緣。

    「我們讓這些魚迷路太久了,現在必須給牠們一條明確的回家路。」挪威環境署河川工程專案負責人如此形容這次的計畫。

    在保育團體與政府協作下,挪威展開全國河道重整計畫,優先針對歐洲鰻歷史洄游路線進行拆除舊壩、設置魚梯、建構傍流通道等工程。不同於過往單點式修復,此次更注重「河道整合」:從物理連通、棲地營造,到視覺景觀融合,設計魚道也設計未來。

    科技、社區與魚同行:從魚道到行動網絡

    計畫團隊更結合AI魚類感測器與無人機,持續監控通行率與魚類反應,通報系統甚至可在通行失敗時即時回傳訊息,進行即時調整。這些科技不僅提供數據,也作為政策迴圈依據。

    更令人驚喜的是,當地社區從工程啟動初期便深度參與,包括設計志工參與計畫說明會、組織清理隊、與在地學校進行生態教育。對於居民來說,這條「魚路」不只是給鰻魚的,也是給下一代的自然課。

    模式可複製?歐洲河川治理的關鍵實驗

    計畫初步成效令人振奮,第一批魚道的魚類通行率比未設設施的河段高出35%。專家預估,若未來能如期新增10條魚道,將大幅提高歐洲鰻的整體存活與繁殖效率,帶動族群恢復。

    但挑戰也仍在。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水文變化、洄游時間提前或延後,都可能削弱既有規劃的效果。學者呼籲,魚道設計應採「動態管理」,結合監測資料,調整開啟時機與流速設計。

    歐洲河川治理的下一步,或許不只是水利工程,更是社會溝通與生態共生的協作實驗。而挪威的這條魚路,已不只是鰻魚的回家路,更是歐洲水域修復信心的起點。

    參考資料:

  • https://www.hi.no/en/hi/news/2020/march/mystery-has-been-solved-the-moon-prevents-glass-eels-from-dying-in-the-arctic
  • https://www.innovations-report.com/agriculture-environment/ecology-the-environment-and-conservation/european-eel-migrate-migrate-freshwaters-124338/
  • https://grist.org/environment/european-eel-migration-river-restoration-norway
  • 烏干達維多利亞湖畔,仰賴漁業為生,漁船撈捕比人高的大鱸魚,圖為工人等待鱸魚船上岸。 聯合報系記者陳慧敏/攝影。
    烏干達維多利亞湖畔,仰賴漁業為生,漁船撈捕比人高的大鱸魚,圖為工人等待鱸魚船上岸。 聯合報系記者陳慧敏/攝影。

    【非洲護魚】 坦尚尼亞以AI打擊非法捕魚,維多利亞湖迎來重生契機

    坦尚尼亞政府近期展開一場結合科技與政策的新型行動,透過部署搭載人工智慧的無人機(Drone),全面打擊肆虐多年的非法捕魚問題,成為當地漁業保育的一道重要轉捩點。

    在非洲東部,坦尚尼亞政府近期展開一場結合科技與政策的新型行動,透過部署搭載人工智慧的無人機(Drone),全面打擊肆虐多年的非法捕魚問題。首架無人機已於2025年5月在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正式啟用,成為當地漁業保育的一道重要轉捩點。

    以往,湖區執法人員只能依靠人工巡查,面對遼闊水域與繁雜船隻,往往力不從心。如今,這款AI無人機改變了一切。它不僅擁有單次飛行可達500公里、續航2.5小時的能力,還能在120至350公尺的高空拍攝高清影像,進一步透過AI技術自動辨識船隻行為,判別是否違規作業。

    更關鍵的是,這些無人機所拍攝到的畫面可作為法律證據,協助相關單位在第一時間調查與追責,大幅提高執法效率與震懾力。副漁業部長Alexander Mnyeti指出,這項技術讓漁政單位從「靠猜測」轉向「靠數據」,執法工作更加精準與透明。

    此計畫並非單一嘗試,政府已規劃未來將在全國水域擴增至七架無人機,部署至坦干伊喀湖(Lake Tanganyika)、尼亞薩湖(Lake Nyasa)與印度洋沿岸。此外,坦尚尼亞也與東非共同體(EAC,East African Community)及維多利亞湖漁業組織(LVFO,Lake Victoria Fisheries Organization)密切合作,建立區域性資料共享與執法機制,共同守護跨境水域的永續利用。

    非法捕魚長年對坦尚尼亞漁業造成嚴重衝擊,不僅危害生態,也讓當地魚類出口大幅下降,影響數萬戶漁民生計。如今,AI無人機的導入帶來新的改變,讓整體執法工作邁向數位化與智慧化,也為維多利亞湖生態的復甦注入一股科技動能。

    參考資料

  • Daily News Tanzania – From guesswork to GPS: Fishing crackdown begins
  • The East African – Tanzania deploys drone to fight illegal fishing in L. Victoria
  • 「全球焦點」

  • 美國德州洪災至少78死41失蹤:女童夏令營遭淹沒,為何災難比預期嚴重?
  • 德州洪災已161失蹤110死 艾伯特:一堵30呎水牆奪走生機
  • 延伸閱讀

    改造淡水河岸 打造台北塞納河

    改造淡水河岸 打造台北塞納河

    【河好如初周報】水議題走向國際核心 世界水週為氣候行動鋪路

    【河好如初周報】水議題走向國際核心 世界水週為氣候行動鋪路

    蔣市府砸18億改造淡水河岸 將媲美法國塞納河

    蔣市府砸18億改造淡水河岸 將媲美法國塞納河

    礫間水質淨化   像超大型濾水器

    礫間水質淨化 像超大型濾水器

    新北汙水下水道會「報警」 智慧系統2026年上線

    新北汙水下水道會「報警」 智慧系統2026年上線

    印度憂雅魯藏布江大壩奪水源 加快自建水壩防範

    印度憂雅魯藏布江大壩奪水源 加快自建水壩防範

    南投自來水普及率低 全國僅贏1縣市遭檢討…縣府給原因

    南投自來水普及率低 全國僅贏1縣市遭檢討…縣府給原因

    保衛戰開打!守護國寶魚棲地 雪管處攜手台灣宅配通移除外來入侵植物

    保衛戰開打!守護國寶魚棲地 雪管處攜手台灣宅配通移除外來入侵植物

    【河好如初周報】水上生活進行式:沒有馬路只有水路、跳河下班、書店也漂流

    【河好如初周報】水上生活進行式:沒有馬路只有水路、跳河下班、書店也漂流

    斥資2.2億元 竹南中度汙染的射流溝水環境改善工程今動土

    斥資2.2億元 竹南中度汙染的射流溝水環境改善工程今動土

    大自然最珍貴的禮物...中和藤寮坑溝生態復甦 驚見紅冠水雞築巢孵蛋

    大自然最珍貴的禮物...中和藤寮坑溝生態復甦 驚見紅冠水雞築巢孵蛋

    竹市廢汙水自治條例8月22日實施 全國首例針對廢汙水排放制定

    竹市廢汙水自治條例8月22日實施 全國首例針對廢汙水排放制定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