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周報】水上生活進行式:沒有馬路只有水路、跳河下班、書店也漂流

河好如初網站關注河川議題,將於每周四推出「河好如初周報」為讀者網羅全球重要的河川治理、生態與文化,涵蓋水資源政策、環境爭議、生物多樣性與復育行動等議題。快速掌握最新動態,串連不同流域的聲音與事件,讓河流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公共關注與討論的主體。
你可能聽過泰國曼谷的水上市集,在加拿大的水上咖啡廳或者 美國的漂浮星級餐廳,不過,對於那些生活與河流緊緊相繫的人來說,這根本不算什麼,台灣山多水短,限制了我們對河的想像,看看其他國家,河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荷蘭|羊角村水上村落 — 水鄉中的慢活奇境
沒有馬路,只有小船!走進荷蘭最浪漫的水鄉日常
在荷蘭東北部烏特勒支省內,隱身著一個宛如童話般的水上村莊──羊角村( Giethoorn)。這裡別於都市的喧囂,是一個鮮少車輛出現的靜謐世界。曾有旅遊報導形容,村內的交通構成非常獨特:運河代替道路,人們以小船往返於家與商店之間,偶爾踩著自行車或步行便可循橋而行。
根據 National Geographic 的報導,羊角村完全不依賴汽車,道路被運河所代替。在這裡,居民與游客都借由寧靜的水道、木橋與步道穿梭於庭園茅草屋之中,生活節奏悠然自得,宛如生活在活動的油畫中)。村中擁有超過 55 英哩(約 88 公里)的獨木舟航道與 180 多座木橋,郵件、運送、日常通勤等活動幾乎都依賴水路完成。
旅者經驗分享,當船隻滑過寧靜的運河,周邊是整齊排列的茅草屋與垂柳倒影,微風輕撫水面,清晨與日落時分格外動人。若選擇留宿過夜,待遊客散去後,那些小徑便僅剩居民偶爾出現,偶有貓咪閒步,其間更能貼近這水鄉生活的真實樣貌。
走進羊角村,就像走進一幅緩慢流動的畫作:小船輕滑、橋影婆娑、房前庭後皆是荷蘭田園氣息。而走在石板小徑上,映入眼簾的是別人家後院的花香與孩子偶然的笑聲,讓人深切感受到「水為交通,道為畫布」的生活藝術。
參考資料:
▍瑞士|狂了!伯恩 阿勒河漂流通勤 —下班跳河回家去!
到了瑞士首都伯恩(Bern),夏季帶來一種既清涼又創意的通勤方式:人們不再坐公車、開車或騎自行車,而是直接跳入河中順流而下。根據 Business Insider 的報導,夏季之際,不少上班族會將手機、錢包、衣物放進防水袋(dry bag),更衣後便跳入阿勒河( Aare),由河水將他們載到公司或回家。
有當地人分享這是個輕鬆且實用的方式,例如有人從辦公室走幾十秒就可到河邊,穿好泳衣與 dry bag 後,大約花十五分鐘就能抵家或其他目的地。沿河兩岸設有更衣設施、水龍頭和友善的公共空間,促成這項文化似乎既是一種社交活動,也是一種夏日放鬆的儀式。
這樣的河流通勤方式,不只是一段浪漫旅程,更是一種具實質意義的生活方式。旅者與居民一同踩在水流中漂浮,手機和筆電安然浮於背後,泡在清涼的河水裡,既消暑又減少通勤壓力。有人開玩笑地形容,這段漂流就像是為一天的工作畫下「cool」的句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是別具趣味的通勤方式,但河水流速和溫度、入水點與安全都有考量。當地人提醒觀光客若有興趣嘗試這類漂流通勤,務必瞭解河流狀況,並於安全範圍內進行。整體而言,這條 阿勒河不只是伯恩城市的一條河流,它成為了夏天裡城市生活的一種隱形韻律,以水流為踏板,融合生活與熱情。
參考資料:
▍法國|洛特河漂流書店 —慢活書香,追一本漂流的書
在法國南部奧克西塔尼地區蜿蜒而過的洛特河(Lot ),風景如畫,兩岸是修道院遺跡、紅瓦老宅與青翠田野。這片地區自古便因河運與農業興盛,吸引旅人駐足。近年來,文化愛好者們又將「漂浮書店」的概念加入這段水上旅程,讓閱讀與景色一同流動。
雖未見如巴黎塞納河上的固定船上書店報導,但在洛特河區域的旅遊敘述中,常見提及「舊船改裝為移動書屋」,漫遊沿岸村莊、舉辦戶外閱讀聚會、與在地居民互動,一同共享閱讀時光。這樣的活動往往結合獨木舟旅行、河畔野餐與閱讀對談,讓文化如水般在村落間傳播,帶來微型的行動圖書館感受。
遊客回憶中寫道:坐在船頂,河風輕拂、遠山如黛,書在手邊輕輕翻頁;偶有在岸邊的村婦端來一杯茶,或當地孩童在河邊嬉戲。這種漂浮書屋的場景讓人聯想到「書香漂流」,文學與自然融匯其中,交織成一幅法式田園慢節奏生活的畫面。
當地旅遊介紹特別鼓勵:如果你在 洛特河旅行,不妨攜一本書,登上一艘小船或租個遊船,於河中停泊短暫閱讀。或者參加巡河閱讀會,與其他愛書人共度午後。這樣的體驗沒有城市書店的冷氣與燈光,卻有河水、綠蔭與陽光為伴,宛如活生生的文化裝置藝術。
總的來說,洛特河上的漂流書店不只是販書的商業行為,而更像一場緩慢的文化傳播盛宴。它模糊了河流與文化、行旅與閱讀的邊界,讓人感到文字和自然同樣珍貴,並以最親民的方式,讓川流之上也可以開展精神的河流。
參考資料:
▍巴西|亞馬遜流域漂浮學校 —學習不斷流,孩子划船上學的日常
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流域,地勢低窪又常受洪水影響,一些偏遠社區創造出了一種非凡的教育形式:漂浮學校。這種教育模型不只是一间教室,而是一種與水共舞的生活方式。
巴西一艘由巴西全國商業培訓服務(Brazil’s national Commercial Training Service, Senac)營運的流動學校船——森納克「學習渡輪/學校船」(Balsa-Escola / Ferry School),把技職教育直接帶到河岸社群。
在知名科技業者思科(Cisco Systems, Inc.)協助下,該船完成數位化升級,導入思科網路學院(Cisco Networking Academy)的課程與證照,並提供周邊公共 Wi-Fi(public Wi-Fi),擴大偏鄉的數位接取與就業機會。此一模式聚焦於因氣候變遷(低水位、野火)受衝擊的河鄰社群,將「技能到工作」的訓練帶到他們居住的地方。
思科並透過國家數位加速計畫(Country Digital Acceleration, CDA)與思科網路學院(Cisco Networking Academy)擴大在巴西的長期投入,強化與 Senac 的合作。據報導,思科網路學院在巴西已訓練逾72 萬名學員,而學校船則把這些機會延伸到水上社群,此合作對縮短數位落差與促進在地就業的相當重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