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周報】濕地消失倒數:行動?或坐視? 2050 年代價 39 兆美元

河好如初網站關注河川議題,將於每周四推出「河好如初周報」為讀者網羅全球重要的河川治理、生態與文化,涵蓋水資源政策、環境爭議、生物多樣性與復育行動等議題。快速掌握最新動態,串連不同流域的聲音與事件,讓河流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公共關注與討論的主體。
短短 50 年,地球已失去超過五分之一的濕地,消失速度比森林更快——這不只是數據,更是全球淡水生態系統的生死警訊。今年《濕地公約》(Ramsar Convention)COP15的會議上,公布了最新的報告,從科學數據及經濟分析,示警全球, 濕地危機刻不容緩。
全球濕地告急:50 年流失 22%,淡水生態正被逼入絕境
聯合國《全球濕地展望 2025》最新報告拉響警報:短短半世紀,全球濕地面積銳減 22%,相當於 4.11 億公頃——比森林消失速度更快。外媒形容,這是一封「寫給全人類的警示信」,因為它不只關乎生態,更撼動水資源、糧食、健康與氣候安全的根基。
濕地包括河流、湖泊、沼澤、泥炭地與沿海潟湖,是地球最重要的淡水來源,也是超過 30 億人口的飲水、糧食與生計保障,更是洪水防護與氣候調適的天然屏障。但都市擴張、農業徵用、水壩興建與乾旱,正加速侵蝕這些生命系統。
衝擊最劇烈的地區集中在非洲與南美,但歐洲與北美城市濕地也面臨壓力。例如密西西比河流域逾 40% 草澤系統已被填平開發;剛果盆地乾季延長導致河流斷流,魚群與水鳥棲地支離破碎。
報告估算,若不採取行動,到 2050 年累計經濟損失恐達 39 兆美元,相當於全球 GDP 的 7.5%。它提出「可逆藍圖」:立法保障濕地地位、恢復自然水文、推動以自然為本的治洪方案,並引入綠色債券、碳補償等創新資金機制。烏干達流域共管、荷蘭城市濕地融入設計、韓國釜山的河岸生態公園,都是示範案例。
濕地公約執行秘書 Anada Tiéga 強調:「我們不缺技術,缺的是政治決心與跨部門協作。當濕地消失,我們看到的是整個水循環系統的瓦解。」
參考資料:
經濟警報:到 2050 年,濕地流失恐帶來 39 兆美元損失
一個鮮少被全球算進 GDP 的黑洞正在擴大,《全球濕地展望 2025》指出,自 1970 年以來,全球濕地已流失約 22%(約4.11億公頃),且現存濕地中有四分之一退化。若不加速止血,到 2050 年累計損失恐高達 39 兆美元——涵蓋防洪、淨水、碳儲存與漁農生計等生態系服務。
報告同時計算,扭轉趨勢每年需投入 2,750 億至 5,500 億美元,遠高於目前投入的水準。這份報告在非洲部長級環境會議(AMCEN-20)期間於聯合國奈洛比辦公室發布,它以衛星與全球資料庫推估,到目前為止,濕地雖僅佔地球表面約 6%,但全球各種濕地每年提供的經濟價值,最高可達 39 兆美元,大約相當於全世界一年生產總值(GDP)的 7.5%。
濕地消失與退化主因包括:土地利用變更、污染、農業擴張、入侵物種,還有 氣候變遷議題如海平面上升與乾旱,而已消失與退化的面積主要集中於非洲、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歐洲與北美惡化亦加速。
預防成本遠低於恢復成本。例如在贊比亞 Kafue Flats 的一項復育計畫,只花了 30 萬美元就重新啟動季節性淹水、控制入侵種,並進一步帶動生物多樣性、水系統與生計的投資,專家建議以法制保障、恢復自然水文、擴大以自然為本的治洪方案與創新融資(如綠色債、碳市場)為優先路徑。當前關鍵不在技術缺口,而在治理與資金的到位速度。
參考資料:
動物當工程師:捷克河狸築壩,濕地重生成本砍半
在捷克中捷克布里迪(Brdy)自然保護區,一群歐亞河狸用木材、石塊與泥土築起一連串不及膝高的小壩,讓消失數十年的濕地奇蹟復活——而這一切,不花政府一分錢。這起事件被《俄通社》(TASS)與《德通社》(DPA)譽為「歐洲最純粹的自然復育實驗」,也引發捷克水資源與自然保育政策的反思與轉向。
布里迪原為冷戰軍事區,經大規模排水與開墾,濕地早已乾涸。捷克政府原計畫投資數百萬歐元興建人工水壩,但尚未動工,河狸就先一步開工。研究指出,河狸對流水聲極為敏感,這是牠們天生的「築壩開關」——只要聽見水流洩出、流速過快,便會本能地搬運樹枝、泥土與石塊,阻擋水流,形成足夠深度的水域,以保護水下巢穴入口並維持棲息環境的穩定。
調查顯示,壩體形成的小水塘有效截留雨水、回升地下水位,讓乾裂土地重新濕潤。青蛙、水鳥、水生植物相繼回歸,生物多樣性快速提升,而成本僅為原規劃的一半不到。捷克政府正考慮設立「自動復育區域」,讓野生動物行為成為自然調節與氣候適應的工具,並配合監測與風險預警系統,避免農田淹水等衝擊。歐盟《自然復育法》提倡的「以自然為本解方」,在這裡得到了生動印證。
參考資料:
搶救潘塔納爾:巴西 18 億元復育全球最大濕地
巴西政府八月正式宣布,啟動總額 3 億雷亞爾(約新台幣 18 億元)的復原計畫,全力搶救全球最大熱帶濕地——潘塔納爾(Pantanal)。這片跨巴西、玻利維亞與巴拉圭、面積達 20 萬平方公里的濕地,相當於臺灣的 5.5 倍,孕育逾 1,500 種動植物與豐富淡水魚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生態系之一。
近 20 年來,潘塔納爾遭遇乾旱、非法水壩、過度開墾與頻繁野火,逾三分之一面積消失。復原計畫包括拆除非法水壩、恢復自然水文、建立生態監測與魚類棲地,同時與農業部合作,調整流域土地利用。
最大突破在於首次將原住民與漁村社區納入治理,確保生態與生計並存。據《Mongabay》報導,部分先行復育區已觀察到巨獺(giant otter)、水豚(capybara)及多種候鳥重返,顯示潘塔納爾仍具強大生態韌性。
專家指出,這不只是南美對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危機的回應,更是一種整體流域共治的治理模式。潘塔納爾的成敗,將成為全球濕地保護的風向指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