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島都之河:匯流與共生,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新書發表會

❝給所有流域公民水文化素養的必修課❞
☰從淡水河的歷史,開啟與水共生的未來☰
沿著淡水河的「水之道」,是臺北城數百年的歷史,也是不同人群形塑淡水河的故事。
翻轉工程與災害觀點,跨越歷史與科學對話,潛入時間之河叩問當代水議題。
淡水河,匯聚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三大支流,並與海潮交會於臺北盆地。這條豐沛而穩定的大河造就了臺北,從農業聚落成為首善之都。然而,河流的利與害是一體兩面,讓自然氾淹成為洪水災害的,正是人們對淡水河日益加深的依賴。
作為臺灣唯一一條緊臨都會的「城市之河」,淡水河宛如東亞最前沿治水觀念與技術的試驗場,也擁有最活躍的民間動能。從日治初期到一九八〇年代,技術專家與民間人士不斷為這條大河構思它該走的路,築堤、浚渫、建壩、改道或疏洪,每一個方案都是歷史上多股知識交會累積的成果。
隨著防洪工程的進展,淡水河逐漸被阻隔於城市邊緣,我們幾乎遺忘了親水文化及應對洪水的地方知識,也很少探究臺北滴水不進的治理思維從何而來。如今,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挖掘藏於歷史的水文化,逐漸成為因應水危機的重要調適策略。為此,本書從上述面向檢視不同背景、立場人群如何認識、利用、治理淡水河,邀請所有流域公民及水利人一同尋找與淡水河的連結,並從中探尋與水共存的智慧。
★全書分成五部:
第一部「河流的個性」上溯十七、十八世紀,透過旅人遊記與河道變遷之謎,揭示淡水河三條支流的迥異性格與匯流的能動性。
第二部「河流的豐饒」描繪清治到日治時期,河畔居民豐富多樣的用水方式,包括農業灌溉、動力水車、公共給水、築港航運等,呈現水之「利」如何將臺北蛻變為城,將臺灣連接世界。
第三部「河流的明暗」則深入水之「害」,即洪災如何被歷史行動者定義,以及隨之產生的調適手段與地方知識。
第四部「島都馭河術」與第五部「蛻變中的大河」聚焦日治到一九八〇年代,政府、市民、水利專家等各方的防洪思維與規劃,探究城市地位的變化如何影響河流的治理。
★政府出版品資訊連結
https://gpi.culture.tw/books/1011400659
★新書發表會資訊
🗓️時間|2025年9月13日(六)14:30-16: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2 樓多功能空間
🎤講者|顧雅文 李宗信 簡佑丞 /本書作者
✨活動免費參加,請先報名,以利統計人數。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tPFkSj1njKHaHVDTA
★淡水河該怎麼流?
從築港、築堤到水岸娛樂,百年來人們以各種方式與河共生,
也留下多元的水災敘事與「馭河」方案。
誠摯邀請大家來聽講座,一起聊聊「淡水河的前世今生」,走讀島都的河流故事
▌相關活動訊息以承辦單位為主 水利規劃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