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石是豐饒與穩定的基石,那些年大溪溪教我們的事(中)
但包括湯鯉、烏魚、六帶鰺、海龍,牠們也全都擠在尚未改善的最後一支 跌水工(水文工程中一種河床上階狀結構物,用於消能、減低落差、約束流心之效)下方,讓這道最後的障礙能無礙,是大溪川面對極端氣候保有韌性的下一步努力。
溪石是豐饒與穩定的基石,那些年大溪溪教我們的事(上)
台灣的中央山軸偏東,因此島嶼從大屯火山彙一路向東到宜花東、往南至恆春半島,有數百條小型溪流短急而沒有彼此匯流,從山區發源後頂多十來公里就出海,剛好銜接滿載生物的太平洋黑潮北上列車,眾多河海洄游的魚蝦蟹螺從這些獨流溪入境台灣陸域,成長、繁殖、或在淡水溪流度過幼年。
溪石是豐饒與穩定的基石,那些年大溪溪教我們的事(下)
石塊在水流力量的形塑下互相卡扣,形成可伸展、有彈性的骨架,不再如剛硬混凝土持續被定點掏深。順暢的坡降和集中的流心,也讓溪水在枯水期還有力量能打開河口沙洲,恢復河海無界、山溪苦花與海水赤翅仔共游的盛況再現。 多種稀有的彩色鰕虎陸續現蹤紀錄後,中山大學團隊更在去年底發表大溪川發現的新種,命名為「台灣竿鰕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