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石是豐饒與穩定的基石,那些年大溪溪教我們的事(中)

2017年治理平台開始對話,2019年藉由密集的觀察紀錄指認為國土生態綠網的重要關注獨流溪,2020年水保署在最下游落差最大的 第一道固床工進行局部降壩測試。
2021年透過補助研究計畫讓NGO與工程顧問的水理專業合作,從應該能更上溯物種的棲地需求、及歷史圖資及自然河段現況,來重建大溪原本的坡降和骨架結構資料再透過各種演算,找出更寬流路及安全護岸的治理現況基礎下,再調整固床工來恢復自然河相的過程機制,以補救嚴重後遺症。
2022年梅雨季中,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史無前例地以開口合約(又稱預約式契約(Open Contract),是一種彈性採購方式,適合像災害搶修或維修等需求不確定的案子)小型工程來執行優化維管作業,依據研究所推估「不違反河道自然輸運,不在枯水期斷流」的溪床起碼寬深幅度,來打開最下游的五道固床工。
完工後第一場大雨帶來的水量,果然如預期地擴大所有目標類群的分布棲地,河廊通暢後的半年內,至少有17種魚得以掙脫枷鎖擴大生活圈,也因此能在百年大旱時逃往上游的庇護深潭、減少了傷亡。
但包括湯鯉、烏魚、六帶鰺、海龍,牠們也全都擠在尚未改善的最後一支 跌水工(水文工程中一種河床上階狀結構物,用於消能、減低落差、約束流心之效)下方,讓這道最後的障礙能無礙,是大溪川面對極端氣候保有韌性的下一步努力。
從2017迄今,對話的過程漫長但值得,保育行動卻一直遭逢新的挑戰:一台怪手下溪填出了施工便道和工作平台,才驚覺鐵路單位也是河溪的權益關係人。
固床工一邊剛在降低,淤積多年的砂石還沒遇雨疏運走,更下游的公路橋改建就開始,為了工程安全必須阻水導流,於是復野目標期待的河床重新發育又推遲了。
拆除固床工外購來的大石排好在岸邊成緩坡護岸,漁港水井又施工把塊石推回河道壓縮水域…,讓已改善的固床工附近流寬又被限縮,導致水勢再次沿著剛硬的水泥下跌刷深河床落差…。
層出不窮的新挫折,一開始懷疑自己帶衰,接著傳言中穿山而來的北宜高鐵或直鐵時,我們才頓悟,連串的挫折只是見證了攸關台灣河溪的事權單位何其多,對獨流溪的瞭解和重視又何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