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河溪網理事長廖桂賢:淹水不等於水患 水患不等於水災

面對極端降雨,廖桂賢提出以高雄美濃為例,強調在地滯洪是治水第一道防線。透過農田、魚塭、公園等空間暫留雨水,搭配政策獎勵,讓土地與水道共同承納洪水,提升整體耐淹能力,打造具韌性的防災環境。圖為美濃三洽水滯洪。 記者蔡世偉/攝影
面對極端降雨,廖桂賢提出以高雄美濃為例,強調在地滯洪是治水第一道防線。透過農田、魚塭、公園等空間暫留雨水,搭配政策獎勵,讓土地與水道共同承納洪水,提升整體耐淹能力,打造具韌性的防災環境。圖為美濃三洽水滯洪。 記者蔡世偉/攝影

「淹水不等於水患,水患不等於水災」,台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也是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28日透過臉書,希望向社會及媒體傳達上述觀念。

最近受到低壓帶及西南風影響,台灣多處出現豪大雨,雲嘉南及高屏地區更出現積水,並宣布停班停課。部分地區開始積淹水時,不少報導就以「災情」、「災區」、「豪雨成災」形容。但廖桂賢從承洪韌性的角度思維,認為應避免災字濫用,以免國家資源不斷流向防洪的硬體工程,除了生態被破壞,大量的防洪硬體工程更會減弱人民的韌性。

廖桂賢說,提出上述說法,常有人不以為然,認為不把「淹水」視為「災」,就是不體恤民眾。

「長期以來,政府不知已投入多少經費用於治水,淹水還是持續發生,這代表在氣候變遷和極端降雨下,我們必須換種思維方式來避免水災」。

廖桂賢在臉書上表示,「災」是實際上發生的事情,「患」是預警概念。從公共事務的角度來說,對於何者為災何者不是,不能草率認定,否則資源將用在錯誤的地方。台灣就是一有積水淹水即喊「災」,造成許多資源投注在防洪工程上。

所謂的防洪工程,就是「防止淹水發生」的工程,在過去,防洪工程或許可以解決淹水,但全球出現極端氣候以來,小雨不再來,一來就是豪大雨,動不動就超出河川與排水溝的防洪保護設計標準,如果水量一直增加,就不可能一直以防堵的方式來防災,此時就要思考該讓水往哪裡去。

廖桂賢為淹水問題提出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讓水有地方去,都市地區可以選擇公園與利用率較小的道路來暫時滯洪,鄉村地區則可優先選擇休耕的農田與廢棄的漁塭滯洪,並給予農漁民足夠的獎勵金。極端降雨時,允許雨水或洪水暫留農田、魚塭、公園,甚至封閉一些次要道路,避免雨水快速進入排水系統與河川。

水利署近年推出的「在地滯洪」政策就是農地滯洪的政策,目前已在高雄市美濃利用私人農地滯洪,以及雲林有才寮利用台糖的農地滯洪, 「在地滯洪」政策宜儘速擴大推廣於易淹水的流域。

她指出,民國107年時,水利法新增了「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的專章,治水政策已由原先「由水道承納洪水」,轉為「由水道與土地共同承納洪水」。讓降雨逕流妥適分配於水道及土地,以提升土地耐淹能力。然而,目前縣市政府仍未積極配合推動,使得「逕流分擔」仍無法廣泛推動,此為需要儘速解決之問題。

當然,水不可能永遠留在我們想要它去的地方,一定會有更極端的降雨,造成區域性、汪洋一片的大淹水。因此,第二道防線,是民眾必須對淹水要有心理準備,政府也應透過補助,協助民眾做「家戶層級」的耐淹工作。

氣候變遷導致降雨型態劇烈變化,豪大雨頻繁,傳統治水方式難以因應。面對極端降雨衝擊,民眾應預備防水閘門、調整建築設計,政府則須轉向多元且彈性的防洪策略,打造更具韌性的社區空間。 記者徐白櫻/攝影
氣候變遷導致降雨型態劇烈變化,豪大雨頻繁,傳統治水方式難以因應。面對極端降雨衝擊,民眾應預備防水閘門、調整建築設計,政府則須轉向多元且彈性的防洪策略,打造更具韌性的社區空間。 記者徐白櫻/攝影

氣候變遷導致降雨型態劇烈變化,豪大雨頻繁,傳統治水方式難以因應。面對極端降雨衝擊,民眾應預備防水閘門、調整建築設計,政府則須轉向多元且彈性的防洪策略,打造更具韌性的社區空間。 記者劉學聖/攝影
氣候變遷導致降雨型態劇烈變化,豪大雨頻繁,傳統治水方式難以因應。面對極端降雨衝擊,民眾應預備防水閘門、調整建築設計,政府則須轉向多元且彈性的防洪策略,打造更具韌性的社區空間。 記者劉學聖/攝影

例如,低窪地區一樓的住戶要設置防水閘門;房屋未來改建時應提高地基或架高(但應有防震設計),或是一樓清空、不放置家電、貴重物品或家具。換句話說,政府應推動耐淹建築以及耐淹室內設計。

然而,再怎麼防水,仍然還是會有更極端的淹水事件發生,所以撤離就是第三道防線。有效的警報系統和即時撤離至高處的避難場所,雖可能無法避免災損,但至少可確保民眾生命安全。

廖桂賢說,若一再沿用防堵的方式治水,水災只會不斷發生,氣候變遷的年代,需要轉換思維,不能再一味強求「防洪」,必須要培養「承洪」韌性,才能有效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

延伸閱讀

八掌溪水暴漲道將圳攔河堰壯觀瀑布 民眾無視危險觀景

八掌溪水暴漲道將圳攔河堰壯觀瀑布 民眾無視危險觀景

【河好如初周報】全球河川復甦趨勢:拆壩開道,讓生命回流

【河好如初周報】全球河川復甦趨勢:拆壩開道,讓生命回流

三重環河陸橋整修啟用 新增電梯、無障礙坡道

三重環河陸橋整修啟用 新增電梯、無障礙坡道

通霄溪疏濬工程遭質疑超挖 苗縣府:總量管制嚴格把關

通霄溪疏濬工程遭質疑超挖 苗縣府:總量管制嚴格把關

【河好如初周報】與河共生的城市革命:從德國魯爾到印度浦那,從水泥邊坡到生態回聲

【河好如初周報】與河共生的城市革命:從德國魯爾到印度浦那,從水泥邊坡到生態回聲

屏東縣汙水下水道建置五大系統 高鐵特定區發包施工中

屏東縣汙水下水道建置五大系統 高鐵特定區發包施工中

廣角鏡/投縣種瓜坑溪復野 獲工程2大獎

廣角鏡/投縣種瓜坑溪復野 獲工程2大獎

苗縣南勢溪疏濬 遭疑超挖 縣府監測

苗縣南勢溪疏濬 遭疑超挖 縣府監測

超美!南投國姓種瓜坑溪成功復野 連奪工程2大獎

超美!南投國姓種瓜坑溪成功復野 連奪工程2大獎

二仁溪整治中央核定補助13億  2028年清除2.2萬噸廢棄物

二仁溪整治中央核定補助13億 2028年清除2.2萬噸廢棄物

影/罕見毛蟹潮洄游碧潭堰 萬蟹奔騰 畫面震撼

影/罕見毛蟹潮洄游碧潭堰 萬蟹奔騰 畫面震撼

臭水溝蛻變獲獎 雲林再造7亮點

臭水溝蛻變獲獎 雲林再造7亮點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