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桂賢老師

廖桂賢老師

現職為台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上)

台灣在水患治理上也開始重視韌性概念,乃是因為體認到:無論水利相關單位如何努力做好防洪排水工程,工程手段畢竟有極限,無法達到完全不淹水,因此無法保證長期安全。臺灣的降雨模式相對於世界上其它地區已屬極端,在氣候變遷下,面臨的是更為極端的降雨,必須隨時準備因應超出設計保護標準的大規模淹水情事。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下)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下)

那麼,承洪韌性到底跟大家所熟知的「防洪」到底有什麼關係?首先要理解,傳統水患治理的主軸防洪排水設施,包括堤防、防洪牆、水壩、疏洪道、雨水下水道、抽水機等「工程手段」(structural measures),都與耐淹力無關;無論是新建或強化、甚至其存在的本身都不會增加承洪韌性。因為,防洪排水設施的功能在於防止淹水發生,無涉於一個地方耐淹力(淹水也不會成災的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