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前溪:一條被高度倚賴卻被忽略的河流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在氣候變遷與環境風險日益升高的今日,河川治理不再只是單一部門的任務。於五月二日舉辦之「河好如初—河川永續座談會」,當日除政府官員、學者專家外,更聚集NGO/NPO民間組織、生態公司、學校、企業及作者、律師…等,大家齊聚一堂。會議以「永續新世代的整合性流域管理 從優秀到卓越管理的新思維」與「千口水的重量,等待被看見」兩大主題展開。期盼激盪出更多具行動力與前瞻性的政策建議,為台灣河川找回初心。
頭前溪:一條被高度倚賴卻被忽略的河流
乾淨水聯盟 理事長 彭桂枝
感謝聯合報舉辦「河好如初」座談會,今天我接續周老師與於副署長的分享,談談新竹的頭前溪。
頭前溪雖然只有63公里,卻扮演了大新竹地區的重要角色:早年灌溉左岸與右岸農田,在日本時代更是台灣重要的玉米產區。
但從40年前科學園區落地後,頭前溪也開始支應產業用水。隨著用水需求與人口增加,新竹縣市合計突破百萬人口,而居民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平原地區,頭前溪從上游3000多公尺的山區疾速奔向台灣海峽,每公里落差近19公尺,是一條坡度極大的河川,也因此更脆弱。
制度與現實的落差:污水接管的困境
民生污水的處理關鍵在接管率,目前新竹縣市表現最好的為竹北、新竹市區與竹東部分地區。但即便努力多年,仍有許多地區未接管。制度上優先處理「都市計畫地區」,而非都市地區則視地方政府意願而定,因此接管進度不一。
問題在於,新竹並非水資源豐沛之地。人口與產業用水成長迅速,但下水道建設卻跟不上,產生矛盾。例如頭前溪主要支流上坪溪與油羅溪,每日提供60萬噸水,約可供240萬人使用。實際上新竹人口僅約100萬,換言之,另一半水量則流向高科技產業。
水的戰略地位:高科技與再生水的雙重挑戰
新竹的產業高度仰賴頭前溪。根據水利署公開資料,自2020年統計以來,有超過八成的新竹水源來自這條短短63公里的河川,補足新竹、石門與永和山水庫系統。
面對極端氣候、水源緊繃與產業擴張壓力,新竹被迫走向再生水路線。部分領先的半導體公司已承諾百分百使用再生水,不僅須自建處理系統,還需仰賴民生污水系統的完善,才能確保水質符合需求。
但現況是:河的右岸接管率高,卻未必願意供應再生水給半導體製程;左岸則承諾未來四年提供四萬噸再生水,但仍需提升接管率與治理能量。這讓水資源治理出現明顯斷層,也暴露不同部門間缺乏協調的困境。
河川管理多頭馬車:從治理碎片到公共協力
頭前溪面臨的問題不只是水量與水質的壓力,而是治理思維的分散。一條河往往涉及多個單位:有人管水量、有人負責水質,各自為政,導致效率低下。
我們曾在極端旱季看到,污染物不是靠一頓水稀釋一滴廢水,而是用四倍水量才能達成同樣效果。這意味著,無論是工業還是民生污染,都應該成為整體政策的核心。
這些年來,我們深刻體會到:一條河要治理好,靠的不是單一單位的力量,而是政府、產業與公民社會共同的協力治理。正如賴市長所說,唯有互相支持、協助彼此達成KPI,才能讓這條河真正長存於我們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