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IN生態:百名青年學生走入溪圳與濕地,讓環保行動落地生根
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角的生態行動,讓新竹的溪圳與濕地在的夏末顯得格外熱鬧。由半導體及顯示器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公司攜手愛惜社區推展協會與IC之音竹科廣播共同舉辦的「青年IN生態」活動,於今年8月下旬在新竹汀甫圳及舊港島濕地進行親水及淨灘,吸引近百名高中生及高中應屆畢業生參與。
這群高中生戴上手套、彎下腰,親手撿起河岸垃圾,也透過鏡頭,記錄自然的美麗與脆弱。
「青年IN生態」今年是第三屆舉辦,特別走進新竹汀甫圳水脈與舊港島濕地。第一天,青年們在汀甫圳進行水質觀測,學習城市水脈如何串聯居民生活與產業發展,體會水資源管理的重要。
第二天,他們來到舊港島濕地動手清理廢棄物,腳下是潮濕泥地、眼前是一片蘆葦生態,在汗水與笑聲交織下,形成屬於青年世代的「環保現場」。
「琵琶鼠魚讓我們看見,環境再破壞下去,僥倖活下的是誰?」一名參加過走入汀甫圳的高中生,在活動過後有感而發,並在卡片留下以上文字。
這項活動的行動夥伴「台灣乾淨水聯盟」去年帶著學生走進汀甫圳時,圳水中還能看到不少游魚,今年卻只看到許多琵琶鼠魚,顯示汀甫圳的水質已遭到沿岸夜市和住宅排放廢水的汙染,這讓參與活動的學生感到震撼及不忍。
琵琶鼠又稱下口鯰、清道夫魚或垃圾魚,原產於亞馬遜流域,因口部在魚身下方且有如吸盤,被水族業者引進國內清理水族箱。琵琶鼠對汙水的容忍度很高,牠被棄養後,如今台灣許多河川水塘都可以看到牠身影,嚴重危及原生魚類的生存。
活動小隊輔、竹科廣播公司IC之音的業務企業徐伯安表示,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來自桃園、新竹、苗栗等縣市的高中生,甚至還有住在新北市淡水區的學生也報名參加。他們利用開學前夕,親身體驗走入溪圳和濕地的感覺,並清理水中的垃圾。
這不只是一場環境清掃,更是一場永續任務。主辦單位設計了「綠能任務」,鼓勵青年用相機捕捉生態之美,用文字描繪他們對未來的永續願景。這些作品不僅會在活動中展出,還有機會透過IC之音Podcast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聽見青年的環境故事。
「我們希望他們不只是體驗,而是從行動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主辦單位表示。今年,除了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島港豐巢等環境團隊提供生態導覽,活動也安排競賽獎勵,鼓勵青年提出創新解方,從守護溪圳到改善濕地,都能展現想像力與責任感。
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彭桂枝表示,乾淨水行動聯盟每年都跟應用材料公司及IC之音等單位合作,帶著學生去走汀甫圳。前幾年就是帶學生去體驗水,今年就叫學生穿雨鞋走進汀甫圳。
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的汀甫圳,是從頭前溪引水的灌溉水圳,它是新竹市長度最長、覆蓋範圍最廣的水圳,,至今仍是下游許多田地灌溉的重要水源。
彭桂枝表示,汀甫圳有一段很乾淨,但流到清華大學附近就會變臭水溝,再流到香山地區, 因有不同的水源注入又變回乾淨。
乾淨水行動聯盟和IC之音透過「青年IN生態」活動,帶學生走最臭的那一段,目的在讓學生真切感覺到如果這是要當做灌溉用水,怎麼可以任由它遭受汙染。學生以往經過那裡,可能只把它當成是水溝,但是當實際踏進去之後,當下的震撼勝過一切警語。
「所以我們後來為什麼會規劃很多的走讀,跟這個有一點點關係, 因為確實讓人親自去看、去走、去體驗,感受就會有差」,彭桂枝說。
兩天的行動,留在青年心中的,可能是一段撿拾塑膠袋的專注時刻、一張拍下夕陽倒映濕地的照片,或是一場與同伴的討論——我們還能為地球做些什麼?這些都將成為種子,持續萌芽。
如IC之音所說:「青年展現的綠色行動力,提醒社會在氣候變遷的浪潮裡,下一代早已準備好上場。」
主辦單位表示,活動雖已落幕,但環境永續的理念,已經種在每位參與者的心裡。明年還會帶來更多故事,也帶動更多青年學生一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