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你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

Embrace嬰兒保溫袋,成本僅需傳統嬰兒保溫箱的百分之一,已拯救全球數十萬名早產兒的生命;早期以DVD租賃服務起家的Netflix,爲因應市場需求轉型為影音串流平台,打造更便捷且個人化的觀影體驗,這些成功案例的背後都運用了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考的發展已逾半世紀,2000年代後進入主流應用,不僅是企業創新工具,更擴大應用於教育改革、社會企業、公共政策等領域,成為一種普世的創新語言與問題解決框架。
但什麼是設計思考的核心精神及方法?以下採訪多位參與教育部苗圃計畫(或稱設計思考跨域人才培育苗圃計畫)的大學教師,歸納整理出七大重點:
Q1:什麼是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是一種「以人為中心」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強調同理心、跨領域合作與實作原型,幫助人們在不確定或複雜的情境中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大同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副教授陳彥甫表示,很多人談到設計,以為就是看設計師畫圖,而且要有美感,其實設計的本質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然後去做出最好的規劃。
Q2:除了產品設計師外,還有誰可以運用?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羅際鋐指出,每一個人都可以運用設計思考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侷限於產品設計師、建築師、工程師或創業家。
Q3:如何運用設計思考?
羅際鋐說明,設計思考的過程可分為下列五大步驟:同理(Empathize)、釐清(Define)、發想(Ideate)、原型(Prototype)、驗證(Test),先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透過觀察、訪談與同理心去深入理解問題,再進行創意發想、原型製作與測試,不斷修正與優化。這個過程並非是線性進行,而是可以循環、重複,逐步產生最適合使用者的解決方案。
Q4:設計思考注重創意發想,所以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嗎?
設計思考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雖然它鼓勵創意思維與大膽發想,但強調的是「以人為本」與「務實落地」的創新。臺北商業大學創意設計與經營研究所助理教授黃鼎豪提到,設計思考強調「以人為本」,「同理心」扮演關鍵角色,設計者要站在使用者角度看問題,發掘他們真正的需求,讓最終解決方案更貼近使用者。
Q5:為什麼設計思考是一種跨領域的思維方法?
現代社會的挑戰往往牽涉技術、商業、心理、社會等多個層面,設計思考鼓勵不同背景的人攜手共創,結合來自不同領域的知識與觀點,以共同解決複雜、多面向的問題。
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李懿純分享,她本身是中文系畢業,但透過設計思考不斷跨領域,投入很多跟真實議題及產業鏈接的事情。比方說,她在語文表達課程中帶入視障者的議題,引導學生設計更符合需求的溝通方式,例如將生活中的物件做更具象化的口述,包括物件的顏色、大小、方位等。
Q6:設計思考可以運用在哪些領域?
設計思考最初源於產品設計,但由於它強調「以人為本」、「跨領域合作」、「快速試錯」的特性,如今已被廣泛應用於眾多領域,包括教育與學習設計、公共政策與社會創新、醫療與健康照護等。
羅際鋐帶領設計思考工作坊已逾十年,對象涵蓋高中、大學、企業及民間組織,關注食物永續、高齡健康、失智、自殺防治、淨零排放等議題。黃鼎豪甚至將設計思考運用在親子教養,將大人的觀點轉換為小孩的視角,就更容易找到問題的切入點。
Q7:設計思考如何與AI相輔相成?
羅際鋐認為,設計思考強調以人為本、創意思維與快速迭代,而AI則擅長資料分析、預測與自動化,包括結合APP之UI/UX、GenAI提案生成、智慧物聯網等運用,兩者相輔相成,有助於創造更高效、更創新的解決方案。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