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設計思考/青年學子齊聚 暢談對河流永續的想像

為喚起年輕世代對河川環境的關注,由「河好如初」團隊舉辦的設計思考工作坊於5月3日圓滿落幕。此次活動以「河川永續」為主題,吸引了南北多所學校的大學生報名參加,其中還有一名高中生,他們有人親近水岸,也有人從小被父母告誡要遠離河邊,如今他們齊聚一堂,守護河川成為他們共同的信念。透過設計思考流程,重新思考人與河流、城市與自然的關係,並針對各自關心的河川議題提出創新解方,讓我們聽聽他們對河川永續以及對參加工作坊的感想。
大同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三年級的張倢瑜:我們要成為河川問題的解決者
我是板橋人,住家鄰近大漢溪,是淡水河的上游支流,從小經常跟家人到河堤旁散步和騎腳踏車。我覺得那邊的河堤做得很好,注重觀光休閒與環境美化,例如沿著大漢溪,可以看到很多橋上有燈光設計,還有開放民眾塗鴉的牆面。每次騎自行車經過,可以看到整片塗鴉,旁邊也有很多兒童的遊樂設施。
我覺得台灣河川面臨較大的問題是家庭與工廠違法排放廢污水,其中可以先從關注民生用水開始著手。比如我居住的板橋區、上課的大同區,都是人口非常多的地方,導致廢污水的排放量也很大,不妨從民眾的用水習慣開始改變。經過整天設計思考工作坊下來,感覺有滿滿的收穫。以前對於河流環境的認識都是很片面的,可能從新聞上得知,或老師提到相關訊息,但都只是聽到河川發生了什麼事,不知道接下來可能對河川的作為及改善。
但今天的工作坊是很直接的聚焦:面對各種河川的問題,我們就是要變成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留著問題,卻沒有做任何動作。
台灣北部最大的河流就是淡水河,流經很多人生活的區域,所以這條河的水質好不好,跟我們的民眾有著非常深刻的連結,很多人卻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因此,我們小組討論並提出「與河同行」計畫,就是希望從民眾日常生活出發,重新連結人與河川的關係,讓大眾深刻地意識到「河川狀況不好,就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二年級的劉祐辰:工程和生態之間應該要有一個平衡
我的生活環境不太會接觸到河川,但又覺得河川好像滿有趣的。至今最深刻的記憶是,每年農曆春節跟家人回屏東車城的阿祖家,都會經過一條不知名的河。小時候看到它,流水潺潺,感覺滿漂亮的;隨著一年又一年過去,溪流的周圍環境沒有太大變化,倒是水量愈來愈少,幾乎只剩下石頭。
我在大學念的是水利工程,原本比較想朝水理分析發展,包括研究水體的流量、水位、流速等參數和其相關變化,以及洪水預報、水資源管理、汙染監測等應用。透過「河好如初」設計思考工作坊,不僅有機會認識更多人,更能了解一些河川現場的實際狀況。雖然以前沒學過設計思考,但經過一天的腦力激盪後,很開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想法。大家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內,激發出充滿創意的點子、合作的方案,其實都滿棒的。
此外,我認為工程和生態之間要有更多對話,應該要有一個平衡。我最近也報名參加一些額外的課程和證照考試,例如碳盤查就和環境生態有所關聯,也是重要趨勢。將工程與生態兩者結合,恰好對應到我們科系的全名: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
台中惠來溪流經高級住宅區和逢甲商圈,水質逐漸惡化,因此,我們小組討論並提出「讓惠來變回來」的河川解方,希望針對商家和客人,運用簡單的卡牌遊戲來加強宣導汙水處理概念,憑藉「眾人齊心,滴水成河」的力量,從源頭改善河川污染問題。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系四年級的李秉融:不管是河或海,對我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
水,對我來說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不管是河或海,我從小都會一直注視著,可以長達四十、五十分鐘或甚至一個小時。
我家在台南麻豆,離曾文溪很近,雖然沒有常常到溪裡玩,但過去曾參加一些社區大學舉辦的溪流活動,包括河川走讀、水質檢測或生態調查等,所以有很豐富的親近河流的體驗。很榮幸在學校老師的邀請下,能夠有機會參加「河好如初」設計思考工作坊。這個活動有別於以往我們在學校的上課內容,因為系上學的東西比較偏向工程方面,但近年隨著NbS(自然為本解決方案)、SDGs(永續發展目標)等國際趨勢興起,對生態環境需要有更多的學習及了解。舉例來說,以前經常採用「三面光」的溪流整治手段,現在已無法再被接受了。
由於平常大多是學習課本的知識,很少有機會可以去做創意發想。我們可以為河川問題做出提案,甚至付諸行動;更棒的是,提案入圍的團隊還會獲得贊助的經費,協助我們把想法實際做出來。我們小組討論並提出「筏子溪親子環境教育計畫」,考量到水岸環境垃圾、實際亂丟垃圾的族群是成人,因而希望透過親子教育闖關活動等設計,提升成年人對水域環境整潔的重視,進而達到對孩童的身教。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四年級的林心誼:民眾要有保護河川的想法,然後更自主去愛護
小時候住在台中南屯區,經常和一群朋友玩「真心話大冒險」,當時輸家必須接受的懲罰就是跳進黎明國小附近一條有點臭又髒的溪流;玩到最後,所有人都會一起跳到水裡捉吳郭魚,非常有趣,至今成為最難忘的兒時回憶。
後來有機會到日本沖繩玩,看到那邊的溪流很乾淨、很清澈,當地居民會自動自發地撿拾垃圾。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環保意識,因為居民有心想要維護環境,才能夠有這樣的成果。如果想要改善一條溪流的環境,不只需要政府的介入,更需要民眾有保護河川的想法,然後更自主的去愛護。臺灣的河川其實面臨很多問題,例如人為汙染、外來種入侵等,我們小組經過討論後,主要希望針對普遍大眾對河川的「求知慾」著手,讓大多數對河川不了解的人可以喜歡並保護河川。
我們提出「川流平台Co-River」專案計畫,關注東海大學旁的東大溪及中都公園裡的溪溝,這些地方都是重要的生物廊道。
我們希望透過認領方式激起大眾對河川生態的保護意識,包括實地架設相機、定期回傳照片與影片、舉辦相片成果展等活動,達到提升都市中野生動物的存活與遷徙機會,以及長期監測野外物種、了解當地物種多樣性等生態效益。
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二年級的黃筠捷:讓更多人知道河流離自己很近
在臺灣的教育環境裡,很多學生都不覺得自己離河流很近。比如說,我之前住在大稻埕附近,其實離淡水河非常近,但是一個堤防建起來,就不會知道河川原來跟我的聯繫那麼深。經由參加一些河川走讀活動,我才發現河流近在咫尺,同時和民生、產業發展等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曾參加過淡水河的走讀,到新竹念大學後也參與頭前溪流域的走讀,「橫渡頭前溪」就是當中一次很酷的體驗。它是由島港豐巢團隊在頭前溪出海口舉辦長達三小時的體驗活動,每個人穿著救生衣,實際走到溪裡去感受水的溫度、流速等變化,留下終生難忘的回憶。這次會來參加「河好如初」設計思考工作坊,主要因為能有連結很多不同學校和單位的機會。我先前曾在新竹舊城、新北金山等地推動地方創生,發現很多組織其實都朝同樣的目標努力,可惜的是彼此之間並沒有連結在一起。
我們小組之所以提出「好河伴」計畫,強調「智匯頭前,溪手未來」,就是要把所有的量能都聚集在一起,變成一個能發揮更大影響力的組織,或是一個凝聚團結的行動。我覺得「讓更多人知道河流離自己很近」,就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而最重要的切入點,就是去了解當地居民的真實需求,他們到底想要改變什麼;如果只是用創新的東西去強壓在他們身上,不一定比較好。這正是運用設計思考去找到解方的可貴之處。
東海大學東海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行健:連結東大溪的學習旅程
原本對「東大溪」這條河並沒有太多認識,也從未特別留意過它的存在。但透過這次的參與,我才真正了解到,原來有這麼多同學與老師,為了讓東大溪回復原本的樣貌,長期投入了大量的心力與時間。這樣的行動讓我深受感動,也開始重新看待這條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河流。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非常重要,不論是水質還是周邊的環境,東大溪的整治工作都不容忽視。我相信,當越來越多人關注這條河,便會有更多資源、更多人願意投入其中,也會帶來實質而正向的改變。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工作坊,整體體驗非常豐富且有趣。不僅獲得了許多有關生態與環境教育的知識,也認識到國際間面對河川污染時的多元處理方式,讓我的視野大大拓展。
雖然我們這組最後沒有入圍,但組員之間的合作非常愉快,彼此的互動也十分熱絡。對我而言,這次的參與不僅是一段關於環境與生態的學習旅程,更是一場深刻的團隊合作經驗。
中山女高二年級的林齊家:共創清澈未來,從每一次的選擇開始
在早上老師和同學的分享中,我們了解到人們對水是否乾淨抱有疑慮,卻不清楚污染主因其實與日常行為相關。家庭污水占汙水總量約 60%,肥皂、洗髮乳、洗面乳等產品的成分都可能影響水質。
因此,我們小組發想了「ReRiver」視覺化倡議與行動平台,希望用圖像化內容,讓民眾意識到水污染問題近在身邊。民眾可掃描 QR 碼連到平台,查詢產品是否對河川友善,並瀏覽環保品牌專區,促進更多綠色合作。我們也設計綠色點數計畫,讓購買環保產品的消費者累積點數,日後可換取回饋或折扣。
我們期望透過這些設計,縮短知識落差、提高參與感,讓大家從每天的選擇做起,共同為環境盡一份心力。「讓清澈重返河川!」
東海大學財務金融學系三年級的潘雯萱:筏子溪環境教育
現在很多人對環保的觀念還不夠清楚,像是亂丟垃圾、排放污水、甚至隨意傾倒事業廢棄物,這些行為都會讓河川變髒,也破壞了那裡的動植物生態。
這次參加活動,我發現透過環境教育,把生態知識加上科技工具,讓大家更容易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不過,很多人上完課之後,很快就忘了內容。所以我們希望能搭配一些免費的程式,像是 iNaturalist、Merlin、eBird 或 Seek,幫助大家記住學到的東西,也能引發他們的興趣,繼續觀察自然、接觸生態。
另外,我們小組也討論到,可以把空拍機運用在課程裡。從空中看河川,視角完全不同,不但能更清楚看到河流的樣貌,還有可能發現平常看不到的垃圾或污染源。這樣的方式不只有趣,也能讓大家更認識當地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河川永續的意識。
長榮大學綠能與環境資源學系一年級的游宛儒:從理論到實作,跨校合作關注二仁溪
我家在桃園大溪,那裡最重要的供水系統就是石門水庫。平常上下學經過大溪時,常常會觀察到河川水位的變化——有時河水高漲,有時則只剩涓涓細流。每當水位變得很低,就會讓人擔心是不是又快缺水了。
我學的是環境工程方面,平常比較著重在理論,例如:採樣分析、污染指數的計算……這次是我第一次參加這類型的活動,不只是靜態的學術研究,而是有很多討論和互動。透過參與,我了解到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如何關注河川議題,也更具體理解「搶救河川」不是一句口號,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這個活動能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直接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學習效果很明顯,也很有成就感。很開心我們跨校合作的提案成功入圍,長榮大學與嘉南藥理大學一起關注位於台南與高雄交界的二仁溪,希望這個議題進一步轉化為行動,真正對溪流環境帶來一些改變。
此次工作坊讓學生從河流出發,拓展視野、激發創意,也實踐跨領域協作的可能。無論是環境教育、科技應用、地方倡議還是政策倡導,這群年輕人以設計思考為工具,共同描繪出一條通往河川永續的希望之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