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找蛙

找蛙。圖/李政霖
找蛙。圖/李政霖

河溪近岸區,幾塊大石間,有時會見到一些陌生的「魚苗」,動作像鰕虎,忽進忽停,也貼石,但灰褐的體色怎麼也連結不到熟悉的物種。湊近細看才發現,這魚沒有背鰭也沒有胸鰭。

是蝌蚪。擁有壯碩延長的尾部,弱化了蝌蚪們普遍的「大頭」特徵,甚至腹部特化出凹槽,有吸附垂直岩石的能力,牠們是特有種褐樹蛙的孩子。

褐樹蛙是溪流蛙類中大塊頭,夜晚在臨溪低海拔森林附近的道路、水泥構造、河谷塊石環境,時常可以遇見呈現芥末黃的雄蛙,以及1.5倍大、褐色的雌蛙,或攀附在石面上,或跳躍移動著──運氣好的話,還能見到體型懸殊的雌雄蛙抱接場景。

離河道百米,溪谷道路旁滲水的岩壁,發出了此起彼落像鳥叫般的「啾──」聲,那是被戲稱為「鳥蛙」的斯文豪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的背部常有斑駁或整片的翠綠,前後腳趾都有發達的吸盤,讓人想到印象中的「樹蛙」。這樣的岩壁環境,在降雨變化下有時形成小小瀑流,偏好此境的蛙,蝌蚪自然也擁有褐樹蛙那般「魚」樣。

山路坡緩、邊溝水流無力,堆滿落葉腐土的臨時小積水環境,則是面天樹蛙繁殖的處所,蝌蚪外型「正常」但極小,很快即長出四肢上岸。循著漸慢的「歌歌歌歌歌歌──」鳴聲抬頭搜找灌木葉隙,可以看見拇指大的成蛙,身披土褐保護色偽裝成樹瘤。

外觀極似面天樹蛙的艾氏樹蛙,在背景中發出清脆的「嗶」聲,偶然冷不防被發現在蕨類、姑婆芋上休息。出生於竹節內的積水,吃母親特地產下的卵,甚至殘食手足,牠們的童年大概是島上最扭曲的。

那我們的童年印象中,蹲坐在浮葉植物上的蛙呢?綜觀全島,大概只有台北赤蛙符合此一特徵,因為只有牠夠小,而且這些小傢伙,已因棲地破壞,族群所剩無幾。事實上,水田、池塘的其他蛙類,體型多肥碩,如貢德氏赤蛙、金線蛙、虎皮蛙,通常藏身在水中;在田埂上活動的澤蛙、棲身於草地與落葉的小雨蛙,除了池塘,也會使用小面積的短暫積水,牠們是鄉夜聲景的主要來源。

從溪畔至岩盤至樹梢尋蛙,恰是液態水的溯源行程──雨從天而降,被樹冠攔截的,留在植物體內外,其他的則落到地面,未受重力影響的,成為邊溝、窪地的積水,或滲往岩盤,累積,再由下方的岩縫滲出,涓滴成溪。池畔的青蛙們,則要接近人類的生活圈,那是河溪偶爾氾濫至灘岸,淹出草地或水生植物覆蓋的濕地埤塘。

蛙族以水的「邊線」為中心,充滿創意但仍有限地向水中與陸上拓展。白日的褐樹蛙,在塊石陰影處屈曲趴伏,四肢都藏在身下,這是牠小心翼翼「保水」的姿勢,因為牠尚未演化出隔水功能的皮膚,既會滲入水,也會失去水。無論一隻蛙以多奇葩的腳本度過一生,牠終究是源於水,無法遠離水。

其實人也是,只是我們常忘了。

延伸閱讀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再見石狗公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再見石狗公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漫步在往返溪床的那條路上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漫步在往返溪床的那條路上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看不見的國寶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看不見的國寶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空白的白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空白的白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烏水信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烏水信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找蛙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找蛙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第七種色素細胞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第七種色素細胞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少水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少水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鬆開你的毛手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鬆開你的毛手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安全感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安全感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野鰻的黑暗追求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野鰻的黑暗追求

小美/貓之謎團,魚之餽贈

小美/貓之謎團,魚之餽贈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