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空白的白魚

空白的白魚。圖/李政霖
空白的白魚。圖/李政霖

山之島的心口,有一組由各大山脈、山地包圍而成的「山中盆地」──埔里盆地群。

山裡的盆地,氣候溫和,雨水充足,周邊崎嶇的地形,造就阻隔及複雜而精巧的水系,有許多小而緩的支流、相對穩定的溝渠池沼,這樣的特殊環境,便涵養了一個特有魚種──台灣白魚。

以往,埔里人稱此魚為「軟骨溪哥」,這意味著,牠族群多得可以是食物;而今,牠是法定二級保育類。

想看白魚,已無法再找到「傳統」棲地,得鑽著盆地群中蜿蜒的鄉間小路,尋找一個小溪源頭的湧泉池,那或許是某家的水源地。換裝時挨上幾包蚊咬,觸水動作放緩,核心撐住,小心別揚起泥塵,以免再浪費十分鐘時間等待水清。靜靜環顧,找到水生植物繁盛的位置,有沒有小魚走走停停地游動。

白魚的長相沒有任何特點。將一尾馬口魚褪去縱帶,嘴臉和鰭形都修得更「普通」,就是了。普通的牠,以普通的小嘴,食著碎屑、小蟲等普通的小東西,因為泳力普通所以耐不住急水,只能在近乎靜止的緩流小溪或池沼,活動於積泥所生出的水生植物莖枝間。

這樣的棲地原本存在於凹地林緣,灌叢蔓草雜生,蚊蟲亂舞,大概是山間居民最漠視甚至不喜的,所以在人口、產業漸漸向山中擴張的過程中,棲地一塊塊被水泥化後,雨季過急,旱季缺水,加上游段偏高,處於水資源汲取之處,白魚無水,連「流離」失所都做不到,只能坐困等死。這樣年復一年的蠶食下,人們驀然回首,突然發現白魚幾乎消失無蹤,趕緊列為保育、啟動復育,如今也才取得數千尾的成績,而棲地消失仍是橫在眼前的事實。

據聞埔里自1990年代開始有稻田轉作茭白筍的趨勢,今日埔里的茭白筍田面積占了全台八成。茭白筍耗肥重、易生福壽螺,傳統作法下,肥料、農藥都不可免,加上水田需水量大,被忽視或遺忘的白魚,生存空間也被愈發壓縮了。

但一新里有幾位二代筍農,與公部門、生態顧問協作,以友善方式耕植,讓筍田作為保育類的台灣白魚、金線蛙生息環境,將環境傷害降到最低、在水情壞時出力救援,甚至組織居民讓出私地,成為白魚面對工程與旱季時的庇護所,以及推廣保育的環教場所,幾年下來,當地白魚的數量已顯著回升,也更多人認識了白魚,和友善耕作的意義。

新時代筍農的努力感動許多人,白魚在庇護所裡也努力繁衍復興,不過,白魚的存在意義應不只是那串特有DNA,而是這特殊的山中盆地錯縱水系所造就的,與世隔絕的緩流小溪棲地該有的生機──「只是活著」的白魚,猶是空白的白魚。

水泥化的河溪能復原嗎?被人類奪用的生態水權能還一些嗎?筍農的角色其實尷尬,也不該只仰賴他們,這部分的空白,白魚還在等誰助牠補上。

延伸閱讀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再見石狗公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再見石狗公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漫步在往返溪床的那條路上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漫步在往返溪床的那條路上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空白的白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空白的白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烏水信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烏水信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找蛙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找蛙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第七種色素細胞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第七種色素細胞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流路的香愁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流路的香愁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少水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少水魚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鬆開你的毛手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鬆開你的毛手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安全感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安全感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野鰻的黑暗追求

【青春名人堂】李政霖/野鰻的黑暗追求

小美/貓之謎團,魚之餽贈

小美/貓之謎團,魚之餽贈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