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李奕萱/我家門前沒小河,但巷子口有
前段時間「防災包」成了熱門話題,在多災多難的島國,多一份準備總是多一份安心。然而說實話,準備防災包真的很麻煩——有些東西平常不會用到,例如太陽能收音機;巨大的背包也很占空間。有次和朋友聊起這件事,我不禁抱怨:「可以放很久的就算了,水跟食物還要定期替換……」朋友想了想,問:「你家附近有水源嗎?有的話,濾水器就夠了。」
好問題,我知道每天回家路上都會經過一個小溝渠,不太確定算水溝還是溪流,水邊常見夜鷺(水鳥)呆萌可愛地站立或覓食。基於好奇,我查了一下(倒不是要直接去拿水喝),原來那便是「水磨坑溪」。
北投有幾條知名溪流,最為人所知的是磺港溪,源於大屯山,經過北投精華地帶,最後注入基隆河;它有支流叫北投溪,源頭在地熱谷,流經北投公園,最大特色是北投石,一種因溫泉環境而生成的稀有礦物。溪流之外,北投水文景觀中很具象徵性的,還有北投公園的兩座噴水池:日治時期政府為改善衛生,興建下水道,把草山(陽明山)的乾淨水源送往山下,途經北投公園時,利用水道洩壓的力量,設置噴水池,作為時髦與文明的標誌,也有消防及緊急供水的功能。
水磨坑溪不如以上有名,卻是北投相當重要的灌溉水渠。上游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清代雍正年間,農民闢築多條圳路,其中就包含「水磨坑圳」。水磨坑溪也曾是原住民與漢人的分界,以東居住漢人,以西則是北投社的族人,見證漢人屯墾與原住民遷徙的歷史。
儘管意義非凡,如同多數溪流,水磨坑溪難逃開發的磨難,先是日本人建設跑馬場,將水磨坑溪改道;日治到國民政府時期,附近的貴子坑又大量開採陶土,導致地表嚴重破壞,水土流失,最糟的時候,連水磨坑溪和隔壁貴子坑溪的分水嶺山脊都被挖掉,洪水、土石流不斷。貴子坑當年也因為環境汙染,得到了「鬼子坑」的惡名。
1977年薇拉颱風引發土石流,採礦工程終於停止,開始漫長的整治工程,多年坡面重建、植被和生態復育,營造起如今的親水空間,可以順流而上步行至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平地亦有步道能供慢跑和散步,是生活與遊憩的好地點。
在美國新墨西哥駐村時,曾聽演講談「水渠」,提到水源在高原沙漠是危及存亡的關鍵,涉及飲用、生活、灌溉作物,得水源者得天下。即便在承平的現代,居民仍小心翼翼保護這些水渠,成立組織協調水源的使用、分配、照護,宣導水的重要性與政治性。
在台灣,多數民眾不需要這麼辛苦尋找水源,很容易把水視作理所當然。可是水的存在從來不是理所當然,之前短居高雄,恰逢乾旱分區停水,我沒注意到通知,早上轉水龍頭才發現沒水。回想那個上午的焦慮,我意識到,在基礎設施完備的今天,人們不用「逐水草而居」,但水依然就是生命的源頭,必須更謹慎地看待與守護。
回到求生,知道這些大概都沒什麼幫助(除非要順流而上找水源),不過看著這些關於水的故事,彷彿也看著文明與自然的互文,如此複雜,如此浩瀚。或許在災難來臨時,在腦中帶些無用的知識,也是一種生存的姿態吧——不過,該做的防災準備,還是得勤勞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