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六】汙水下水道裡的忍者 談工作甘苦

汙水下水道深藏於馬路下好幾公尺,工人全副武裝,如同「忍者」般行動,在充滿惡臭、蟑螂的環境中,將CCTV聲納探測船緩緩推入黑暗的汙水管道,守護城市不為人知的一面。圖為義選工程團隊在汙水下水道內做檢測前準備。
 記者蔡宗儒/攝影
汙水下水道深藏於馬路下好幾公尺,工人全副武裝,如同「忍者」般行動,在充滿惡臭、蟑螂的環境中,將CCTV聲納探測船緩緩推入黑暗的汙水管道,守護城市不為人知的一面。圖為義選工程團隊在汙水下水道內做檢測前準備。 記者蔡宗儒/攝影

火傘高張,酷熱難耐,從事汙水下水道維護工作的洪添義頂著烈日,費力挪開重達近一百公斤的鑄鐵材質人孔蓋,準備進入人孔蓋下的汙水下水道工作井進行清淤,人孔蓋一挪開,攀附在人孔蓋底部的上百隻蟑螂,就像戰場上的千軍萬馬向四面八方散開,場面壯觀卻又令人頭皮發麻。

洪添義見怪不怪,先跺腳踩死幾隻,再舉起高壓噴水槍,對著人孔內一陣掃射,把裡面的蟑螂、蜈蚣逼出來,或沖入井底,再屈身進入人孔,遁入地底,感受些許涼意,這是汙水下水道工人的日常。

台灣自民國80年起全面推動都市汙水下水道建設,為降低對道路的衝擊及減少埋管挖損其他管線的風險,公共汙水下水道大多採用免開挖推進工法,先挖好兩端的工作井,再利用推進機在地底將汙水管一寸一寸地往前推進。汙水下水道工人負責從住戶端到汙水下水道系統的家戶接管,並定期進入人孔,在工作井中疏通清理汙水管內的沉積物。

汙水下水道工人長年在陰暗井道與狹窄工地作業,不僅要忍受惡臭與病媒,更得冒著沼氣中毒或施工結構突然倒塌的風險。
 記者蔡宗儒/攝影
汙水下水道工人長年在陰暗井道與狹窄工地作業,不僅要忍受惡臭與病媒,更得冒著沼氣中毒或施工結構突然倒塌的風險。 記者蔡宗儒/攝影

說起汙水下水道工人這一行,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又髒又臭,還帶有幾分風險。他們的工作場所不是陰暗狹窄的後巷,就是暗無天日的工作井。蟑螂老鼠是家常便飯,油汙穢物更像小菜一碟,還要小心在工作井內沼氣中毒,見到隊友在工作井內沼氣中毒昏倒還不能貿然入井搭救,以免自己跟著中毒,疊在隊友身上。

台灣有些低矮的圍牆當初搭建時,並未加設鋼筋立柱,只有薄薄一道磚牆,施工人員在安裝汙水管時,往往被突然倒塌的磚牆壓住,增加施工時的危險。

「台灣人吃得太油了!」已有25年汙水下水道維修經驗的洪添義表示,清洗汙水下水道時,油脂最難清理,每次掀開人孔蓋,總有厚厚一層油脂附在人孔蓋底和汙水管壁上,這些頑強的油脂來自家戶及餐飲業排放的廢水,往往人孔蓋一掀起,一股餿水味往上衝,令人掩鼻。

位於地面的工程人員操作著CCTV聲納探測船,透過鏡頭及聲納檢測汙水下水道狀況,確保汙水管線暢通並預防阻塞。
 記者蔡宗儒/攝影
位於地面的工程人員操作著CCTV聲納探測船,透過鏡頭及聲納檢測汙水下水道狀況,確保汙水管線暢通並預防阻塞。 記者蔡宗儒/攝影

為了保護下水道,富有創意的日本東京都下水道局,推出了下水道友善手冊,以相當篇幅介紹「減油食譜」,每道菜都看起來色香味俱全,但其實並不油,目的在減少油脂流入下水道,堪稱「下水道友善食譜」。

汙水下水道工人的工作之一,是定期進入工作井,清理維護汙水下水道的暢通,他們常在汙水下水道渠管中發現隨著馬桶糞管流下來的毛巾和保險套,由於無法分解,導致汙水管阻塞。擁有20年汙水下水道承裝經驗的明營水電工程行負責人張瑞麟,更曾在汙水管內發現手機和棒狀情趣用品,這些物品當初怎麼通過狹窄彎曲的馬桶排進汙水下水道,仍令他百思不解。

廖敏宏(中)從事汙水下水道施工 20 年,曾在家戶接管時被突如其來的汙水淋成落湯雞。跟隨父親入行的他說,這行待遇佳、技術穩定,是進步城市的重要基礎,也是可長久經營的事業。 記者蔡宗儒/攝影
廖敏宏(中)從事汙水下水道施工 20 年,曾在家戶接管時被突如其來的汙水淋成落湯雞。跟隨父親入行的他說,這行待遇佳、技術穩定,是進步城市的重要基礎,也是可長久經營的事業。 記者蔡宗儒/攝影

汙水管工程需要住戶的配合,部分住戶卻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常令汙水下水道從業人員感到喪氣。已有20年汙水下水道施工經驗的廖敏宏,有一回要進行家戶接管,雖然施工前已經告知住戶暫時不要排放汙水,施工時也已穿上雨衣,仍被從家戶排出的汙水淋得一身濕漉,臭氣薰天。

汙水管從業人員洪添義有一回到台北市士林區要施作家戶汙水管接管工程,里長卻帶人過來表示當地是商業區,白天商家要做生意,不讓他們白天施工。洪添義便問說,天黑後再施工總行吧!居民也表示不行,因為大家晚上要休息了,不配合的態度讓他當場傻眼。

曾憲國回憶監工時,一戶人家在施工中未停用廁所,結果糞管瞬間噴出糞便,濺得工人一身,成為下水道工程最難忘的陰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曾憲國回憶監工時,一戶人家在施工中未停用廁所,結果糞管瞬間噴出糞便,濺得工人一身,成為下水道工程最難忘的陰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內政部國土署下水道工程分署的曾憲國工程司回憶,他過去擔任汙水下水道工程監工時,有一回和工人要將家戶糞管接入汙水下水道系統,雖然已事先拜託住戶在施工期間暫時不要使用廁所,但就在接管時突然一大塊糞便從家戶糞管噴出來,噴濺到他們眼前,在他和工作人員心中留下陰影。

汙水下水道工程看起來吃力不討好,為何還有人願意投入?待遇不錯是一大原因。廖敏宏跟著父親投入這一行,一做20年,他表示,初入行的人,一個月大概就有5-6萬元的收入,這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一旦做久做熟了, 隨著技術的增進,待遇還會向上提升。「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所以幹這一行不乏父子檔或兄弟檔,大都是一個拉一個,先把自己人拉進來。

承襲父親洪添義的專業與精神,義選工程總經理洪啟倫帶領團隊扎根汙水下水道工程,守護城市環境品質。
 記者蔡宗儒/攝影
承襲父親洪添義的專業與精神,義選工程總經理洪啟倫帶領團隊扎根汙水下水道工程,守護城市環境品質。 記者蔡宗儒/攝影

「剛入這一行時,朋友問我現在幹哪行,我都不敢講」,原本從事家庭通水管的洪添義表示,他看到汙水下水道這一行很有趣,動了轉行的念頭,但不敢對朋友說。後來他想開了,反正不偷不搶,而且汙水下水道是城市重要的基礎建設,永遠不怕沒工作。於是他把工作重心全部轉到汙水下水道工程,還買了一輛高壓噴水車,用高壓噴槍清洗下水道工作井內的油垢和髒汙,帶給他不少方便。

「雖然我們的生意很穩定,但我希望下下一代不要再做了,因為這一行太累了!」洪添義希望「下下一代」不要再投入這一行,是因為他的兒子已經接手經營他的公司,如今父子同心,其利斷金。

陳富坤投入汙水下水道工程14年,雖然工作又髒又累,卻常因居民一句「環境清新多了!」或送來的一杯涼水,而感受到滿滿成就感與被肯定的價值。
 記者蔡宗儒/攝影
陳富坤投入汙水下水道工程14年,雖然工作又髒又累,卻常因居民一句「環境清新多了!」或送來的一杯涼水,而感受到滿滿成就感與被肯定的價值。 記者蔡宗儒/攝影

儘管汙水下水道工程這一行又髒又累,有時還會換來外界異樣的眼光,但多數時間仍能帶給他們成就感和滿足感。從事這一行已經14年的陳富坤表示,汙水下水道施工時總有居民跑來問東問西,讓他們無法專心,但在完成接管後,居民馬上遞上涼水冷飲表示感謝。更多人則是表示「你們汙水管做得真好!環境變得清新多了!」、「什麼時候換我家這一區施工?」居民圍在旁邊你一言、我一語,讓工人頓時化身主角,備感受人重視。

從事汙水下水道工程該具有哪些人格特質?這些經驗豐富的從業人員表示,其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就是耐操耐髒,不畏寒暑,更不用在意外界眼光,因為脫下工作服後,就和你我一樣,也有光鮮亮麗的一面。

「汙水下水道是進步城市的象徵,是一份有前景、可以永續經營的事業,永遠不用擔心失業」,是從業人員廖敏宏對這份工作下的註腳。(系列完)

延伸閱讀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五】打造韌性城市,AI成為水資源的治理利器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五】打造韌性城市,AI成為水資源的治理利器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四】接不接管都有人罵,社會溝通帶來新的可能性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四】接不接管都有人罵,社會溝通帶來新的可能性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三】再生水、沼氣發電,污水處理也能創造新價值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三】再生水、沼氣發電,污水處理也能創造新價值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之二】地下國土的拼圖:台灣下水道建設為何這麼慢?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污水下水道系列專題】一滴污水的旅程:你家的排水去哪兒了?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