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護堤工法:筏子溪的柳枝工法之美

沿著筏子溪河岸走,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護岸工法:有箱籠護岸、蛇籠護岸,還有一段來自日本的傳統工法,叫做「柳枝工法」。
柳枝工法,是一種融合自然與工程智慧的生態工法。它的作法是以特定方式堆疊石塊,然後插入柳樹枝,讓「柳枝護岸」——先讓柳枝生長,根系扎入卵石間,枝葉落下後形成腐植層,為水柳提供養分,持續生長茂盛。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樹木會慢慢扎根生長,最終成為一道由植物自然形成的堅固堤防。
不過,這種工法並非一勞永逸。根據《卑南溪生態工法案例檢討》一文指出,柳枝工每3至5年就需進行修剪與維護。荒野筏子溪平台總顧問林笈克說,「柳樹如果放任生長,會出現自我疏伐的現象,也就是部分枝條因競爭而枯死,最後只留下少數主幹,反而削弱堤防穩固度。因此必須定期修剪,砍去長高的主幹,才能促進更多細枝生長,包覆石塊,讓整體結構牢固,發揮護堤作用。」
柳枝工法護堤是內政部營建署在 2003 年從日本引進的技術,當時為全國生態護岸示範的兩個地點之一:一處是臺東的卑南溪,另一處就是臺中的筏子溪。可惜的是,卑南溪的那段示範工法後來被風災摧毀,如今只剩筏子溪的柳枝工法仍保存下來。
有趣的是,這種工法日本引進,但實際上,南屯的祖先早在幾百年前就懂得利用類似的自然工法。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江慶洲說:「在舊南屯溪、鎮平溪等地,可以看到以石頭堆砌的護岸,搭配綠竹、刺竹或黃槿等易於在水岸生長的植物,這其實就是台灣本土的柳枝工法。只不過當時沒有名字,純粹是民間實踐累積出的生活智慧。」
林笈克表示,筏子溪的柳枝工法並沒有特別的按照日本人的方式維管,幾年前南屯地方團體曾試圖申請文化保護,「柳樹長成大樹,還會吸引鳥類棲息,鳥類會帶來其他植物的種子,其他植物若長起來,柳樹就會慢慢被蓋掉,所以筏子溪的柳枝工法要維護才能繼續保存下來。不過,如果水沒有大到會把樹木沖垮,堤防事實上也是穩固的。」
目前在筏子溪車道旁,還可以看到兩棵原生柳樹,而河岸柳枝工法那一段,是在比較靠近高鐵路的末端。石頭護岸結合柳枝,空拍下來十分漂亮。這種結合自然、時間與人為巧思的柳枝工法,不僅是工程技術,更蘊藏古人留下來的珍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