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與回復:為河川尋回自然尊嚴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我們常看到的河道筆直如水溝,早已失去了原有蜿蜒的地貌與生命力。如何讓河流恢復原貌,成為「河好如初」的重要命題。這並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價值選擇。 圖片提供 / 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
我們常看到的河道筆直如水溝,早已失去了原有蜿蜒的地貌與生命力。如何讓河流恢復原貌,成為「河好如初」的重要命題。這並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價值選擇。 圖片提供 / 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

在氣候變遷與環境風險日益升高的今日,河川治理不再只是單一部門的任務。於五月二日舉辦之「河好如初—河川永續座談會」,當日除政府官員、學者專家外,更聚集NGO/NPO民間組織、生態公司、學校、企業及作者、律師…等,大家齊聚一堂。會議以「永續新世代的整合性流域管理 從優秀到卓越管理的新思維」與「千口水的重量,等待被看見」兩大主題展開。期盼激盪出更多具行動力與前瞻性的政策建議,為台灣河川找回初心。

謙卑與回復:為河川尋回自然尊嚴

考試院 考試委員 邱文彥

我們常看到的河道筆直如水溝,早已失去了原有蜿蜒的地貌與生命力。如何讓河流恢復原貌,成為「河好如初」的重要命題。這並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價值選擇。

身為曾在環保署任職的公務人員,我深知河川環境品質仍面臨許多挑戰。從微量元素未納管、抗生素殘留,到氣候變遷造成的水量極端變化,這些都不斷提醒我們:治理河川,不能只是做表面功夫。

傳統治水偏重防洪與築堤,但如今更需要轉向強調「國土韌性」的治理觀。國外如美國新澤西,早已將河川與海岸一體規劃;聯合國也主張整合流域與海岸的治理模式。

我們應重新看待河川,不只是水利設施,更是生態與文化系統的一部分。從山到海、從上游到下游,皆為一體。

從制度面檢視:水利法與濕地保育的進與退

水利法在112年修法,新增第七章之一「滯留分擔與出流管制」,雖是進步,但整體仍以「人工設施」為中心。這樣的制度設計,使我們難以真正回應自然的需求。

回顧濕地保育法的推動歷程,當年屏東五溝村希望保護天然湧泉濕地,我們也組織跨黨派立委共同努力。可惜最後未能成功,湧泉地成了三面光的水泥溝。這樣的教訓提醒我們,制度如果無法與自然同行,只會帶來更多遺憾。

從生態系統管理走向恢復自然的治理觀

「道法自然」這句話,道出了當代環境治理的核心。人類世的到來,讓我們不得不面對自身對地球的破壞。美國濕地科學學會會長曾說,今日最重要的任務,是恢復自然。

歐洲於2024年通過《自然復育法》,設定2030年恢復60%、2050年恢復90%不良棲地的目標,並規劃讓2.5萬公里的河川恢復自然流動。這不只是目標,更是一種文明態度。

美國也早在1968年即制定《野性河流法》,雖然主責是內政部,但部會間的協調合作才是落實關鍵。這也是我們應借鏡的治理思維。

低衝擊開發、海綿城市、景觀再造等概念雖被廣泛推動,但缺乏系統整合的結果,仍難有效抵禦極端氣候。如2020年鄭州水災,讓我們看見漂亮的河岸景觀無法對抗真實的災難。 圖片提供 / 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
低衝擊開發、海綿城市、景觀再造等概念雖被廣泛推動,但缺乏系統整合的結果,仍難有效抵禦極端氣候。如2020年鄭州水災,讓我們看見漂亮的河岸景觀無法對抗真實的災難。 圖片提供 / 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

從案例學習:系統性思維才是根本解方

低衝擊開發、海綿城市、景觀再造等概念雖被廣泛推動,但缺乏系統整合的結果,仍難有效抵禦極端氣候。如2020年鄭州水災,讓我們看見漂亮的河岸景觀無法對抗真實的災難。

我們需要轉換觀點,從單點解決轉為整體系統規劃。如美國佛羅里達州的 Kissimmee 河,當年因截彎取直而導致大沼澤地生態崩壞,最終又「彎回去」,回復自然彎曲的河道,才能挽救生態。

印度的恒河亦同:與人共存的河景與洪水威脅並存,但從早到晚,河仍是人民的日常。這種與河共處的智慧,不應被現代工程思維完全取代。

制度創新與專業整合:從生態到空間治理

未來建議從兩面著手:

1.制度面:應推動《環境基本法》修訂,甚至制定《自然基本法》。目前《環境基本法》涵蓋水、聲、景觀、生態等,但落實配套不足,永續會與環境資源部的功能仍待強化。

2.專業面: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理念應落實到空間治理。現行的生態檢核、國家綠網等規劃,缺乏足夠的跨專業整合。應培養具備空間整合能力的生態與景觀技師,補足目前技術人才的生態素養不足問題。

技師考試內容也應與生態知識接軌,才能真正落實生態導向的空間治理。

讓我們更謙卑地對待自然

最終,我們要學會尊重自然的存在價值。河流的自然流動、泥質灘地、藻礁……這些千百年累積的自然產物,不應被任意改變。我曾造訪長江三峽的「石寶寨」,那裡刻著一句話:「自卑」。這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對自然的謙卑。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讓河川「河好如初」,也讓文明回歸與自然共好的起點。

延伸閱讀

從黑龍江到生態劇場 新北六水治理奏效、溪流活起來

從黑龍江到生態劇場 新北六水治理奏效、溪流活起來

比瑠公圳還早!建於1724年 霧裡薛圳列為市定古蹟

比瑠公圳還早!建於1724年 霧裡薛圳列為市定古蹟

關於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你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

關於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你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

「河好如初」設計思考/Z世代出招!五組創新解方為河川發聲

「河好如初」設計思考/Z世代出招!五組創新解方為河川發聲

「河好如初」設計思考/青年學子齊聚 暢談對河流永續的想像

「河好如初」設計思考/青年學子齊聚 暢談對河流永續的想像

二仁溪汙染二期整治 中央全額補助 拚2年半完成

二仁溪汙染二期整治 中央全額補助 拚2年半完成

南投埔里水源地設掩埋場 地方組自救會抗爭到底

南投埔里水源地設掩埋場 地方組自救會抗爭到底

台南擬9月開徵家戶汙水下水道費 水費單會多這1筆費用

台南擬9月開徵家戶汙水下水道費 水費單會多這1筆費用

一條河的百年功課:從污染到共好,從倡議到行動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一條河的百年功課:從污染到共好,從倡議到行動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頭前溪:一條被高度倚賴卻被忽略的河流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頭前溪:一條被高度倚賴卻被忽略的河流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污水治理的進與難:從生活品質到河川保育的系統挑戰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污水治理的進與難:從生活品質到河川保育的系統挑戰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千口水的重量:看不見的污染,沉默的風險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千口水的重量:看不見的污染,沉默的風險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