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口水的重量:看不見的污染,沉默的風險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在氣候變遷與環境風險日益升高的今日,河川治理不再只是單一部門的任務。於五月二日舉辦之「河好如初—河川永續座談會」,當日除政府官員、學者專家外,更聚集NGO/NPO民間組織、生態公司、學校、企業及作者、律師…等,大家齊聚一堂。會議以「永續新世代的整合性流域管理 從優秀到卓越管理的新思維」與「千口水的重量,等待被看見」兩大主題展開。期盼激盪出更多具行動力與前瞻性的政策建議,為台灣河川找回初心。
千口水的重量:看不見的污染,沉默的風險
清華大學 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 所長 周秀專
台灣因地形特性,僅有約六分之一的降雨能有效流入河川系統。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根據河川污染分類指標(River Pollution Index, RPI)顯示,全台有超過700公里的河川屬於中重度污染,占比達25%。RPI主要針對懸浮固體、生化需氧量、溶氧與氨氮等有機污染進行評估,卻無法反映重金屬或新興污染物如環境荷爾蒙與PFAS的真實風險。
看不見的毒,管不到的水
隨著科技產業發展,台灣產生了大量新型污染物。然而這些污染物列管極少,法規修訂緩慢。環境部雖於去年預告修正放流水標準,但整體應對速度顯然不夠。RPI數據不僅波動劇烈,且難以分析,無法即時掌握污染熱點。例如:許多地區,居民親身感受到異味與魚蝦暴斃,但若未現地即時檢測,官方僅回覆「初步檢測無異常」。
喝進體內的風險,藏在法規縫隙裡
台灣多數民眾仰賴河川作為飲用水水源,但歷年抽驗顯示,像是新竹的芎林、新竹第一與湳雅淨水廠皆曾檢出塑化劑,三成淨水場飲用水鋁含量甚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警戒值。2023年,九成受檢淨水廠檢出永久性化學物質PFAS。台灣現行水質標準不僅相對寬鬆,也忽略污染物的總量累積風險,使看似合格的水質其實潛藏健康危機。
底泥揭真相,細胞說明白
我們的研究團隊以客雅溪與頭前溪為樣本,從上中下游採集底泥,並以約20種人類細胞株模擬腎臟、肝臟、生殖系統進行毒性分析,涵蓋8大重金屬與20種新型污染物。研究顯示,下游污染累積最多,細胞毒性最強,且與RPI相比更為穩定、真實。底泥不僅沉積污染,也是許多水生生物的棲地,污染可經由灌溉、養殖進入人體,形成生物放大與累積效應。
從生殖危機到腎病風暴
我們發現,泌尿與生殖系統細胞對污染物最為敏感,這也呼應台灣當前的兩大健康隱憂──少子化與洗腎王國。2022年全球研究指出,半世紀來男性精蟲數減半;台灣出生率多年居全球倒數,洗腎率自2015年起高居世界第一,腎衰竭不分性別皆為全球最高。腎臟是身體的濾水器,長期暴露於污染水體,無異於讓人體替代水處理系統。
看不見的污染,假乾淨的指標
頭前溪在官方數據中水質排名前段班,實地調查卻發現導電度超標,還經常有明顯濁度與異味。其上游包括家庭污水排放,中游更有未設廢汙水處理設施的工業與垃圾廢水進入溪流。雖然RPI評為優良,但底泥重金屬鎳含量已達美國EPA重度污染標準,卻未引起足夠警覺。
當細胞比儀器誠實:PLI指標與毒性數據的對話
我們以污染負荷指標(Pollution Load Index, PLI)與細胞毒性同步分析,結果一致顯示:重金屬污染越嚴重,細胞氧化壓力越高,存活率越低。以鹿寮坑溪(工業污染代表)與油羅溪(家庭污水代表)比較,污染強度與毒性明顯高於頭前溪取水口。甚至客雅溪中游雖位於科學園區放流水出口,細胞存活度仍優於頭前溪中游樣本,突顯現行水源選址標準仍有問題。
我們的研究以河川底泥與人類細胞模型為平台,揭示重金屬與新興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真實威脅。這些數據不只是環境監測的補充,更應成為政策與法規修訂的基礎。每一口水的安全背後,是我們對環境與健康的共同責任。當污染真相被忽視,風險也無法被治理。我們希望這樣的研究能引起更多關注,成為保護人民健康與生態永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