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的百年功課:從污染到共好,從倡議到行動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

在氣候變遷與環境風險日益升高的今日,河川治理不再只是單一部門的任務。於五月二日舉辦之「河好如初—河川永續座談會」,當日除政府官員、學者專家外,更聚集NGO/NPO民間組織、生態公司、學校、企業及作者、律師…等,大家齊聚一堂。會議以「永續新世代的整合性流域管理 從優秀到卓越管理的新思維」與「千口水的重量,等待被看見」兩大主題展開。期盼激盪出更多具行動力與前瞻性的政策建議,為台灣河川找回初心。
一條河的百年功課:從污染到共好,從倡議到行動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河川小組執行秘書 呂理德
今天很榮幸代表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分享30年來參與河川小組的工作歷程。自1990年代起,我們就開始推動淡水河整治,當時媒體間競爭激烈,但也因此激發出彼此在公共議題上的投入。如今,基金會與聯合報共同舉辦這場「河好如初」座談,對我來說是一種跨界合作的進展與肯定。
我想談談:一場長達30年的倡議,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從自然共生到都市隔離:我們對河川的距離
百年前的淡水河,人們可在河邊洗衣、玩水、生活,與河相依為命。如今,都市化讓河川被高堤隔離,水質惡化、垃圾遍布,逐漸從生活場域變為「臭水溝」。我們築起堤防保護城市安全,也築起人與河之間的冷漠。
過去政府曾將13個鄉鎮的垃圾場設於河岸,包括蘆洲、板橋,成為長期污染源。這些地區如今看似整潔,其實多數河濱公園的前身,正是垃圾掩埋場。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沿岸房價飆漲,城市景觀大幅提升,但我們是否曾反思:這是我們要的河川樣貌嗎?
河川治理的路上,一方面是自然修復的理念,一方面是KPI導向的工程實作。兩者並不總能融合,根本問題是我們的「態度」:是將河視為資源、還是文明的一部分?這需要教育與媒體共同參與。
媒體的角色:從報導者到倡議者
媒體不是只能在災害時追問「誰該負責」,而應引導社會重視環境議題。當年我們參考國際案例:美國芝加哥論壇報關注五大湖工業污染、日本朝日新聞倡議琵琶湖保護、英國泰晤士報報導倫敦河川整治。這些媒體的角色,不只是傳遞資訊,更是改變社會態度的催化劑。
我們選定五條主要河川——淡水河、南崁溪、二仁溪、大甲溪、高屏溪,進行持續報導與調查,後來更擴展至50條。每年舉辦研討會、公聽會,並出版《大河的故事》,為每條河留下紀錄。
此外,我們發起「一顆樹100元」的重樹運動,累計募款近三億元,種下200至400萬棵樹於水源區,透過行動改善環境,也延伸至學校教育、發行教育郵票等形式。
污水下水道的百億挑戰:從不發臭開始
淡水河整治是長達數十年的工程,過去因預算問題延宕多年,直到民國77年蔣經國去世,俞國華院長終於拍板推動污水系統建設,目標只是讓淡水河「不要再發臭」。
這場整治至少投入千億元,採用「側截流」模式,即沿淡水河設置截流系統,將污水引至八里污水處理廠進行初級處理後海放。這只是開始,後續又增設內湖廠、民生廠、樹林廠等,試圖改善都市污水處理瓶頸。
但我們也反思:光靠大系統不夠,必須補充小系統與地區治理,才能真正改善整體水質。
國際對照:巴黎與倫敦的教訓與啟發
2024年巴黎奧運原訂在塞納河舉辦開幕式與游泳比賽,卻因下大雨導致大腸桿菌濃度過高而被迫取消。即便巴黎的污水下水道普及率近乎100%,仍無法承受暴雨時的污水溢流。這再次證明,再完善的系統也有其極限。
我曾四度造訪賽納河,看似不臭,實則混濁;而倫敦泰晤士河則歷經百年整治,才逐步改善。這些案例提醒我們:河川整治,是長久且艱鉅的工程。
最終的改變來自態度與堅持
我們走了30年,從倡議到行動,從教育到政策推動,從媒體報導到跨界合作,但最根本的還是態度的轉變。如果態度不改,KPI永遠無法整合、治理永遠是表象。
我真心期望有一天,我還在、你還在,我們能見證一條真正自然的河流重新流淌,真正做到「河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