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頭前溪是一條值得細細探索的河流。」這是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劉月梅形容頭前溪的一句話,透過探索這條母親河,就能夠認識山脈、水圳、不同的產業與航運發展,以及科學園區的由來等,跟臺灣很多的命脈是連在一起的。
劉月梅娓娓道來,新竹成為科技產業重鎮,有其發展的歷史脈絡。百年前,在頭前溪的上游—竹東上坪溪旁發現了蘊藏豐富的天然氣,接著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六燃)等單位,帶動科學研究與工業發展,後來也促成了半導體產業的興起。
又如竹東圳攔取上坪溪的水源,不僅用於竹東地區的農田灌溉,同時供應科學園區的大量用水,也與頭前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淨灘到淨河,推動川廢調查
劉月梅作為荒野保護協會的創始會員,三十多年來持續不懈地投入環境守護與教育,特別是在2016年接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後,她不只關心海洋議題,更從認識台北周邊溪流展開行腳,走過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發現河川廢棄物是造成海灘垃圾的重要原因,因而帶頭推廣從「淨灘」擴大到「淨河」。
「要有湛藍的海,就要先有乾淨的河。」劉月梅鼓勵全臺灣的荒野夥伴,每個分會去認養自己故鄉的一條河,譬如台北的淡水河、桃園的老街溪和新街溪、新竹的頭前溪、台中的筏子溪,以及台東的野溪等,沿著河川探索並守護在地環境,「當河川乾淨了,海洋也會變得較乾淨」。
劉月梅將目光從「海」延伸到「河」,帶領的不只是河岸走讀或撿拾垃圾,同時在2019年正式啟動「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簡稱川廢調查),讓「數字」來幫忙河川發聲。
究竟有多少河川垃圾流進海洋?哪裡是河川廢棄物分佈的熱點?河裡的垃圾又可分為哪些種類?她說,藉由提出實際的數據與佐證照片,可以提供政府進行「有效率的移除」及提醒民眾共同守護河川。
放「慢」步調,欣賞河川的美
很多人會認為,河川需要利用整治的方式,甚至希望把河川整治成某種特定的樣貌,但在劉月梅的心目中,「每一條河都會唱自己的歌」。
劉月梅說,河流有太多自己的特色,隨著水量、坡度、石頭或生態的不一樣,就會吟唱出不一樣的聲音。而每一條河也彷彿是一部「百科全書」,「當你翻到某一頁,某個事物打動了你,那個共鳴可能就是你和溪流之間的起點」。
劉月梅是新竹關西人,當地屬於鳳山溪流域,但她在念新竹女中的時期,每天搭公車上下學都會經過頭前溪,望著溪水的奔流、落日的餘暉、白鷺鷥的飛翔,不知不覺中就和頭前溪拉近了距離。
自2022年卸下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職務後,劉月梅將更多的時間和心力投入在守護頭前溪。她曾在頭前溪的上游—油羅溪一帶進行蝙蝠的調查研究,也會去看上坪溪、竹東圳,或出現在興隆大橋、隆恩堰、豆腐岩及舊港島等地。
她分享親近河流的一字訣,就是要「慢」,不論紅紅的太陽、白茫茫的甜根子草、河裡的毛蟹或烏龜,「你去欣賞頭前溪、愛上頭前溪,就會保護頭前溪」。
什麼才是河川的「美」?劉月梅認為「乾淨就是美」,大家試著用「減法」過生活,不把垃圾丟到河裡、讓垃圾去該去的地方,河川就能夠恢復自然的美麗。
推廣溪流守護,扎根環境教育
劉月梅回想,她從2022年3月開始循著頭前溪走讀,慢慢熟悉頭前溪的每一條橋、不同的河段及水圳等,也漸漸認識二河分署、清大、竹塹社大等關心頭前溪的單位及夥伴,然後開始推活動。
「第一個舉辦的是舊港島元宵提燈活動,到今年已經連續三年了。」劉月梅說,從第一年40人到今年100多人爆滿,活動內容也愈來愈豐富,提太陽能燈、到安瀾宮祈福,還可以坐在堤防邊吃米粉、聽蔡松根里長吟詩、欣賞音樂會,以及參加分組解說活動。
過去兩年,她在興隆大橋附近也舉辦了中秋活動,希望讓大家看看月亮怎麼升起來的,還準備了手機放大鏡,可以仔細觀察甜根子草的構造。「我以前是生物老師,所以這個難不倒我。」她笑著說。
還有騎自行車從舊港島出發到溪埔子的小旅行,約三小時,沿途可以觀察了解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的現況。
劉月梅歷任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長、理事長,現在繼續擔任「志工」及新竹分會溪流小組召集人。她謙稱自己什麼都不會,能夠做的就是連結不同的人脈和資源,「如果一件事交給我都做不好,我大概的能耐就是把那個會做的人抓出來」。
劉月梅帶領一群志工努力守護頭前溪,要追求的「永續」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山常青,水長流」,讓台灣永遠是美麗的寶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