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筏子溪到知高圳走讀 陳子鎮自許成為溪流「觀察者」

曾在資訊業工作的陳子鎮,退休後進一步關注台中在地的溪流議題,不僅與夥伴進行溪流文史田野調查,也在溪流走讀活動中擔任講師。 記者蔡宗儒/攝影
曾在資訊業工作的陳子鎮,退休後進一步關注台中在地的溪流議題,不僅與夥伴進行溪流文史田野調查,也在溪流走讀活動中擔任講師。 記者蔡宗儒/攝影

在許多台中的水流域走讀場合,常可見到台中市鄉土文化協會常務理事陳子鎮的身影。陳子鎮會戴著一頂帽子、背著小蜜蜂麥克風,活力十足地為學員們介紹在地的水圳和溪流故事。

受訪當日,陳子鎮帶著記者走訪筏子溪周邊,還帶著一本厚厚的資料夾搭配講解——這也是他帶走讀活動的「標準配備」,裡頭滿是細心整理的筏子溪資料。從河流文字介紹、資訊圖表,到一張張掃描列印的黑白歷史照片,一應俱全,方便陳子鎮在走讀時隨時對照,呈現筏子溪「今昔對比」的風貌。

隨身攜帶的資料夾,是陳子鎮細心整理的資料,除了文字介紹、資訊圖表外,還有一張張掃描列印的黑白歷史照片。圖為陳子鎮手拿虹揚橋歷史照片與現今比對。 記者蔡宗儒/攝影
隨身攜帶的資料夾,是陳子鎮細心整理的資料,除了文字介紹、資訊圖表外,還有一張張掃描列印的黑白歷史照片。圖為陳子鎮手拿虹揚橋歷史照片與現今比對。 記者蔡宗儒/攝影

雖然宛如一部行走的溪流文史活字典,但陳子鎮過去在資訊業工作,在他2013年退休、隔年在社大第一次開課時,是教「雲端資訊」相關的課,跟溪流沒半點關係。

不過,陳子鎮為了排解在資訊業工作的壓力,曾加入登山社,也會不定期參與台中野鳥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舉辦的生態講座,逐步累積對自然生態的熱情與知識。後來碰到社區大學轉型、文史課程比例加重,陳子鎮跟著社大夥伴到處做田調、加入讀書會,也建立起對在地文史的了解。

去年12月,「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台」舉辦筏子溪走讀活動,由南湖社區大學主辦、陳子鎮擔任講師。學員們在筏子溪環境教育館集合,接著一路向北騎,陳子鎮邊移動邊講解,途中還邀請耆老出來分享。

在南湖社區大學舉辦的筏子溪走讀活動中,陳子鎮帶領學員走訪筏子溪周邊的環境與人文景況。 圖片來源/陳子鎮提供
在南湖社區大學舉辦的筏子溪走讀活動中,陳子鎮帶領學員走訪筏子溪周邊的環境與人文景況。 圖片來源/陳子鎮提供

「陳子鎮老師的田調做得很深入。」南湖社區大學校務主任邱一峰說,肯定陳子鎮在流域環境及文化議題上的用心鑽研。提到去年那場「騎跡之旅」,陳子鎮不居功,反倒聊起那天行程緊湊,某個解說點只邀請耆老分享五分鐘,結果長輩一開口就欲罷不能。

「我帶走讀的時候,不希望都是自己說。如果耆老們願意,我會請他們講。」陳子鎮說,「耆老在這裡生活多年,他們說話的口氣、用字,就是不一樣。」他精心安排耆老分享,只為傳達最「原汁原味」的在地觀察。

陳子鎮細心又嚴謹地投入水環境文史議題,但聊起溪流,語氣變得柔軟。「以前的人對溪流有感情,農夫灌溉知道水從哪裡來,對橫跨溪流的橋會抱著感恩之心,記得橋的名字。」陳子鎮說,但他接著感慨,現在人們對溪流沒有依存之心,他眼中美麗的溪,可能只是別人以為的排水溝。

陳子鎮說,溪流默默滋養大地,就像「牽手」(閩南語,意指伴侶、太太)多年相伴,希望人們對溪流多一些疼惜。

陳子鎮之所以對帶領溪流走讀滿懷熱情,也是希望民眾能形塑「場域感」,真正貼近環境;2020年,陳子鎮在南湖社大成立「知高圳田調探秘班」,就和夥伴歷時十個月實地走訪、訪談,舉行約十次的深入田調,再帶著民眾花六天時間,分段走完約15.62公里長的知高圳,探訪周邊的湧泉、洗衣堀,還有口琴橋、空中廊道等水利設施。

除了溪流走讀,陳子鎮也會帶著學員探訪周邊引水的水圳。圖為南湖社區大學走讀活動在知高圳步道入口的合照。 圖片來源/陳子鎮提供
除了溪流走讀,陳子鎮也會帶著學員探訪周邊引水的水圳。圖為南湖社區大學走讀活動在知高圳步道入口的合照。 圖片來源/陳子鎮提供

雖然在筏子溪周邊走跳多年,但陳子鎮每次經過溪流,總會拿起相機或手機拍照。陳子鎮引用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說過的一句話「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意指世間事物無時無刻在發生變化,而陳子鎮認為,河流也在不斷改變中。

即使對筏子溪相當熟悉,但每到一個講解點時,陳子鎮便會先拿出手機拍照,記錄著自己發現到的新事物。 記者蔡宗儒/攝影
即使對筏子溪相當熟悉,但每到一個講解點時,陳子鎮便會先拿出手機拍照,記錄著自己發現到的新事物。 記者蔡宗儒/攝影

陳子鎮關注許多在筏子溪周邊進行的工程,他淡淡地說:「人微言輕,我沒辦法多影響什麼。」不過,他希望盡可能地透過拍照,記錄溪流當下的面貌,「讓溪流來告訴人類一些事情,時間久了,回顧當初,人們就會知道以前的一些作為是不對的」。

「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位稱職的觀察者。」陳子鎮真摯地說

延伸閱讀

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邱一峰與「地方知識學」的社大實踐

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邱一峰與「地方知識學」的社大實踐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你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嗎?

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你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嗎?

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

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

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

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護育溪河 「斜槓生活」做蘆竹吸管

護育溪河 「斜槓生活」做蘆竹吸管

退隱農夫揪團用腳紀錄 點一把火護野溪

退隱農夫揪團用腳紀錄 點一把火護野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