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知識跟行動的距離——學者如何走出研究室,投入公民行動?

專訪/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
聊起為何選擇投入濕地研究,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打趣道,因為海岸有漲退潮,她可以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不過,在第一線生態研究之外,林惠真的行程滿檔:從製作濕地解說手冊、螃蟹路殺倡議、空污連署、藻礁公投,到近年的紅樹林碳匯議題等,在許多環境運動和倡議現場,都可以看見她的身影。
學者長年投入學術工作,累積許多研究資料和調查數據,是許多環境運動重要的立論基礎和推動依據。不過,學者若想投入公民行動,該如何踏出第一步,並將知識轉換為可執行的改善建議?林惠真對此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林惠真認為,對學者來說,持之以恆鑽研的學術研究就是根本。林惠真投入台中高美濕地的研究將近三十年,濕地附近的解說牌和警示標誌大多出自她帶領的實驗室團隊,而多年來累積的生態基礎調查資料,都可作為政府進行濕地保育管理及規劃的參考。「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會有力量。」林惠真說。
若學者要走出研究室,進一步推動倡議或改變,林惠真給出的第二項建議是「練習說人話」:找到對的溝通方式,才能與公部門和媒體建立互動關係。
2016年,林惠真開始關注高美濕地陸蟹的路殺議題。高美濕地除了灘地上有螃蟹活動,還有一群「陸蟹」在防汛道路旁的荒地及農地棲息;每到農曆六到八月的繁殖季,抱卵雌蟹會在夜間從棲息地橫越馬路、爬過堤防,到海岸釋幼。
但在「降海釋幼」的路上,抱卵母蟹以五成的死亡率迅速消失中;死亡陸蟹六成被車輾斃,四成則是遭到長腳捷蟻等動物攻擊,因為垂直式的海堤讓陸蟹無法快速攀爬,增加陸蟹在路面逗留的時間。
研究數據有了,但若要「治標」解決陸蟹的繁殖危機,還得改變現況。
有些陸蟹因為無法翻越堤防,轉而在馬路邊的灌溉溝渠釋幼。結果,水道裡早有吳郭魚虎視眈眈地等待,陸蟹一釋幼,孵化的卵全被吳郭魚大口吃掉;這段衝擊畫面被林惠真的學生無意間拍下。林惠真想到,記者需要故事鋪陳報導議題,這段影片比起繁複的研究數據,更能吸引媒體注意。
研究團隊將影片提供給電視台,順利成為該議題專題報導的起點,也引起大眾對高美濕地陸蟹路殺的關注。
林惠真也向公部門進行倡議。林惠真提醒,各部門大多忙於自己的業務,要懂得「對症下藥」。例如:向道路管理單位建議交通管制,向海堤管理單位建議改善堤岸設計。但堤岸工程講了好多年都沒下文,陸蟹相關研究計畫則先在2018年結束。不過,林惠真仍持續倡議,以期讓更多人認識陸蟹路殺議題。
後來,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分局先運用小規模經費,將部分垂直式海堤改善為斜坡式海堤。林惠真再次率研究團隊調查陸蟹攀爬行為差異,結果發現斜坡式堤防能讓陸蟹容易抵達海岸釋幼。先前關注陸蟹議題的媒體也跟進報導,議題得以持續發酵。
聊起公民實踐,林惠真時常分享創業家德瑞克.席佛斯(Derek Sivers)2010年的TED演講。演講開始不久,席佛斯播放一段影片,記錄一名打赤膊的男子在公園獨自起舞。最初,人們只在一旁打量,而男子胡亂舞動身子,顯得有些怪異。直到另一名男子出現跟他對跳,氣氛變得活絡,也越來越多人一起跳舞。
席佛斯用這段影片說明,領導者要有率先站出來的勇氣,第一位追隨者則有把怪咖變成領導者的魔力,才可吸引群眾一同加入。
「環境運動也是這樣慢慢形成的。」林惠真說。不一定人人都會成為倡議第一人,但每個人都可以先在一旁關注、吸收新知,並保持思辨能力,如果覺得有道理,也別吝於投入改變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