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從哪裡來?流到哪裡去?

「水從哪裡來?流到哪裡去?」雖是老生常談,但仔細追究,這當中隱藏了太多我們難以察覺的細節。
「我頭一次聽老師說,他選擇介聘學校的依據竟然是一條河流⋯⋯」時任頭城國小的陳雅平校長在聽到我的解釋後,忍不住笑了起來。
「是的!我希望找到一間靠近河流的學校,將這些年借調在外所學到的經驗與知識落實在教育現場。」士敏國小——一所鄰近我兒時常去玩耍的白米溪(蘇澳溪)的學校,這裡成了我實踐理想的起點。
對學生而言,「水從哪裡來?流到哪裡去?」這個簡單的問題卻可能是一個從未深思的大哉問。大多數孩子只知道打開水龍頭或飲水機就有水可以用,卻少有人意識到,與學校僅一牆之隔的蘇澳淨水場正是供應這些用水的來源,更少人知道,這些水實際上來自於校園外的蘇澳溪。
我一直希望能帶著學生跨上單車,親自探索這條溪流,認識與自己學校比鄰的水域環境。然而,這個計畫的實現並不如想像中順利。在多雨的蘇澳,活動因天候不佳而一再延期,最終在接連等待超過一個月後,我們終於啟程,展開了這段期待已久的旅程。
作為第一次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學,準備過程中有太多細節需要兼顧。首先是時間的協調,包括校內課程調整、社區時段安排等;其次是路線規劃,考量學生的安全,路線必須坡度平緩,最好有專用車道;接著是行前場勘,必須確定停留說明點的安全性,避開車多擁擠區;最後還需準備資料,確保內容正確且可資驗據。這些繁瑣的工作只能在課餘時間準備,儘管辛苦,但想到學生可能因此獲得的新體驗,一切都顯得值得。
當我們抵達蘇花改東澳隧道下時,學生們親眼目睹並觸摸到這清澈冰涼的湧水,紛紛驚呼:「水好冰,好清澈啊!」在過溪橋下,學生們對於溪流環境展現了濃厚的好奇心——有的四處張望,有的玩起打水漂,還有的直接蹲下來觸摸溪水。我打趣地對他們說:「你們在學校洗手的水,最後也會流進這條溪裡喔!」學生們聽了,臉上露出嫌惡的表情。隨著車行愈來愈靠近出海口,在市區的雜排水匯入之後,水色從藍中透綠變得灰濁,空氣中也開始瀰漫著不討喜的氣味。
「水從哪裡來?流到哪裡去?」這個看似平凡的問題,其實是環境與生活的深刻連結。這次騎行的旅程,雖然只是一段短暫的探索,但過程中所看到的種種變化,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人為影響對水環境所帶來的改變。
或許,這樣的行動只能算是以管窺天,但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正提醒著我們——還有許多事是我們可以去做、應該去做的。每一個小小的改變,都可能為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而教育的意義,或許也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體驗中悄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