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隱農夫揪團用腳紀錄 點一把火護野溪

台東野溪調查小組成員楊坤城,全台踏勘搶救垂死水路。 記者黃仲裕/攝影
台東野溪調查小組成員楊坤城,全台踏勘搶救垂死水路。 記者黃仲裕/攝影

「我想在台灣點一把火。」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野溪小組召集人楊坤城本是退隱江湖的農夫,發現一條條野溪被莫名整治而死,三年半前組織一支雜牌軍溯溪而上,逐一記錄河溪整治亂象,進而與公部門對話,搶救垂死的水路。

在台南開電氣行的楊坤城早就是荒野協會成員,十年前為照顧台東家鄉的老母親,回卑南鄉承接釋迦園。「野溪曾是人們的樂園,何以成了生物墳場?」

楊坤城納悶政府整治野溪的手法,有次怪手開到自家農田附近的野溪,把他的戰鬥意志激化到最高點,一個人力搏施工廠商和公所,硬生生讓工程停工。

從此,楊坤城不再安於田園,有志一同的老師、上班族、攝影愛好者等十餘名志工組成野溪小組,每個人以生物為名,彷彿肩負搶救河溪重任,楊坤城的自然名是「大冠鷲」。他說,成員都是河溪整治的門外漢,但充滿熱血,盼用實際調查結果讓政府知道「別再害野溪、挖錢坑,讓孩子看不到天然河溪」。

野溪小組的調查結果無疑是河溪的健檢報告,從水、陸域的動植物分布,到河床、河岸的人為構造物與廢棄物等都詳實記載;他們主動拜訪鄉公所、縣政府與水保局,從被冷漠對待,進而獲邀向公部門提水利建言。

潮來橋溪遇到住家被迫九十度轉彎。 記者黃仲裕/攝影
潮來橋溪遇到住家被迫九十度轉彎。 記者黃仲裕/攝影

野溪小組踏查四十條野溪所見的「河溪死亡紀事」,點燃民眾怒火;高雄、台南、台中、花蓮野溪調查小組相繼成軍,小組到處演講、培訓,要開枝散葉打造保衛台灣河溪生力軍。

「面對下一代,我不想讓溪流的美變成口述歷史。」自然名「珊瑚蟲」的國小老師曾志雄用空拍機拍下破碎的溪流地景,他說,原本對溪流水泥化無感,與小組討論對環境的影響後,愈來愈感怵目驚心。

繪本作家莊詠婷也是小組成員,大學登山社學長曾問:「心裡有沒有一處地方,是當你沮喪時會想去,而且永遠忘不了的?」她心上的這個地方,就是山裡未被破壞的溪流。但當她目睹卑南鄉潮來橋下的野溪,為了不衝擊兩旁民宿,河道硬是繞著民宿被轉了九十度,不敢相信這是政府花納稅人血汗錢所做的工程。

「他們不喜歡我動來動去,說我需要整治,否則會為人帶來損失。」莊詠婷改編這起真「河」真事,作品「野溪怎麼了?」控訴人與河川爭地駭人的霸凌手段,希望喚醒政府:罪魁禍首不是溪流,而是人們土地利用不當。

《看更多報導》治河治成臭水溝 河川毀滅 倒數計時

延伸閱讀

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邱一峰與「地方知識學」的社大實踐

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邱一峰與「地方知識學」的社大實踐

從筏子溪到知高圳走讀 陳子鎮自許成為溪流「觀察者」

從筏子溪到知高圳走讀 陳子鎮自許成為溪流「觀察者」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你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嗎?

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你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嗎?

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

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

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

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護育溪河 「斜槓生活」做蘆竹吸管

護育溪河 「斜槓生活」做蘆竹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