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新竹人喝的水乾淨嗎?周秀專:頭前溪底泥「鎳」含量逾國內品質指標下限

專訪/清大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周秀專
新竹地區的飲用水,絕大部分是取自頭前溪的水。早在1983年,有超過九成的頭前溪流域面積依據《自來水法》劃為「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目的是為了有效保護水資源,管制相關開發與土地利用行為。
但對清大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周秀專來說,「頭前溪,就好像是一個戴著光鮮面具卻傷痕累累的戰士」,因為它的水質檢測數據看似潔淨,實際上卻暗藏很大的隱憂,甚至是面臨「前有狼,後有虎」的處境,有如即將面臨生死搏鬥的戰士。
周秀專表示,很難令人相信的是,頭前溪的水質檢測結果,在全國河川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因為環境部檢測的是河川汙染指標(River Pollution Index,簡稱RPI),比如說氨氮、溶氧、生化需氧量、懸浮固體等有機物,並未列入新興汙染物、重金屬等項目。
由周秀專帶領的清大研究團隊,自2023年6月開始著手有關頭前溪的底泥檢測與生物毒性研究,在頭前溪上中下游的油羅溪馬胎段、鹿寮坑溪、隆恩堰和湳雅取水口等處,採樣河川表層與深層底泥,進行相關汙染物及生物毒性分析。
周秀專說,先前團隊從事客雅溪研究多年,但比起客雅溪,頭前溪的汙染情形更嚴重。經檢測頭前溪底泥含有的八大重金屬成分,發現「鎳」含量超過國內底泥品質指標下限,需要增加檢測頻率;對照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US EPA)底泥規範,鎳為重度汙染,鋅、鉻、砷屬中度汙染。
此外,在生物毒物分析方面,利用河川底泥萃取液測試細胞存活率,發現細胞存活率很差,特別是腎臟細胞「死得很慘」,可能透過生物鏈威脅人類健康。
周秀專指出,底泥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它等於是一個環境汙染物的沉積地,無論空氣、水或土壤汙染都會沉積在底泥,會吸附也會脫附,因而可作為複合型環境汙染物指標,而非單純飲用水指標。底泥和水質檢測有不同的標準,以重金屬為例,底泥的標準是水的標準的1000倍才超標。
有人可能會說:「我是喝水的,我又不吃土」,但周秀專強調,因為它還是會有汙染物脫附的問題,這些汙染物脫附之後,水中生物、農作物或灌溉水都還是有機會去接觸到的。
清大團隊曾比較不同季節的這些汙染物,不管檢測濕的土、乾的土或離心以後的間隙水,都發現豐水期的重金屬含量比枯水期來得高,代表水的擾動會把這些重金屬翻攪出來。
周秀專認為,汙染因子(Contamination Factors,CF)和汙染負荷指數(Pollution Load Index,PLI)能輔助現有的河川汙染指標(RPI),有效定量重金屬潛在風險程度(毒性係數),加強反映水質汙染現況。
她同時建議,無形的危害因子可能透過飲水、食物等回到人體體內,新竹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可能產生新興汙染物、重金屬污染等,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政府要走在前面、加快改善步伐,除了興建公共汙水下水道等專管,針對水源檢測也要有自主加嚴方案」。